文 | 程毅博士
美国材料科技公司科学家,两个孩子的爸爸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最近参加一次孩子学校的活动,在操场上碰到一位白人妈妈和一位黑人妈妈。我儿子和她们的孩子在同一个年级,几个孩子在班上玩的很要好,所以我们很自然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这俩位家长明显是肤色不同的母亲,但是孩子都选择在本地的私立学校,所以两家都属于中产阶级或以上的阶层。关于孩子未来上大学,说出来的话竟然如出一辙。
但是经过我仔细观察,明显能感觉到其实她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表现就不同。
这位白人的母亲好似更倾向于孩子能活得健康和快乐,有能力追逐自己的梦想;而黑人的母亲则更希望孩子将来能成才,在成才的基础上收获人生。
所以这俩孩子的感觉就不同,白人妈妈的孩子就比较开心,甚至是有些放肆,被放养的那种,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所以我儿子比较喜欢这个孩子一些,因为他们可以一起疯玩、恶作剧、搞怪,尽量发挥天性。
而黑人妈妈的孩子就属于那种虽然玩的时候尽量玩,但是平时则很认真的那种。他很清楚自己父母给自己设定的角色和目标,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楚地认知和规划。
我突然感觉到我的孩子和我卡在了十字路口的中央,走哪个方向都可以,但是不知道往哪里走,才是最好的。父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是应该让孩子自然选择守护天性,还是父母要亲力亲为,确保孩子走上正确的轨道?
直到我最近在CNN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两个美国男孩子分别在不同家庭里、采用不同教养方式竟然殊途同归的同时被8所藤校录取,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我才开始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有一些头绪。
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衍生不同的育儿教养方式
被8所藤校同时录取的马丁·阿尔滕堡(Martin Altenburg)和夸西·恩宁(Kwasi Enin)就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我在学校操场上碰到的白人妈妈和黑人妈妈。被藤校录取的学生虽然备受瞩目,但是更多人好奇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成为藤校青睐的天之骄子的?
CNN专门采访了马丁和夸西的家人,试图从他们家庭培养和育儿方式中,总结出他们可以同时获得8所藤校录取通知的相同之处。而令人意外的是,马丁和夸西分别在美国两个不同的州、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育儿方式下长大。
住在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 法戈(Fargo)的马丁来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中产家庭,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快乐,从不给孩子施加压力。按照马丁的话来说,他的父母对他能够说是“放任自流”。他说:“他们让我成为自由的人。”
而来自纽约州(New York) 雪莉(Shirley)的夸西属于非裔移民第二代,父母从小就对他高压管教,誓要培养他成才。夸西这样描述他成长的童年:“我爸妈就是非裔版的虎爸虎妈。”
马丁:佛系散养的放养式快乐教育
来自北达科他州的马丁说:“我的父母的育儿方式,是让我被这些藤校录取的真正原因,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被很多人接受。”
马丁说,他的父母很少检查他的成绩。他说:“他们从来就没真正在学术上推动过我。他们只是让我做我想做的事。他们让我秉承自由的意志,而恰恰是他们的自由宽松的教养模式,让我能够激励自己去追求我想要的专业和科目。”
“这对读大学来说很重要,因为在大学环境中,没有父母告诉你该怎么做。” 马丁这样评价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
马丁的母亲克里斯·阿尔滕堡(Kris Altenburg)说,马丁酷爱科学和拉小提琴,而由于马丁在所有他感兴趣的活动上都卓有成就时,她和她的丈夫肯特(Kent Altenburg)给了马丁很多独立自主的权力。
“我只是简单的想,如果孩子们想做积极的事情,那就让孩子们做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拥有护士执业执照的妈妈克里斯说,“他真的很喜欢学习,他爸爸和我从不推他。“
事实上,在高中期间,妈妈克里斯还告诉马丁,希望他放慢脚步,减少给自己的计划的任务和事情。因为作为护士的妈妈觉得,高中时期的高压力环境,以及缺乏充足的睡眠,可能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健康不利。
“我只希望孩子幸福。”克里斯补充道,在抚养马丁的两个分别为11岁和13岁的妹妹时,她和她的丈夫采用了类似的原则。
夸西:非洲虎爸严苛的推娃高压教育
夸西的父母埃比尼泽·埃宁(Ebenezer Enin)和多琳·埃宁(Doreen Enin),在他们20多岁时从非洲的加纳(Ghana)移民到美国。他说,他们从小教导夸西和他的妹妹阿德沃阿(Adwoa)要把教育摆在很重要的地位上。夸西的妹妹Adwoa现在19岁,按照linkedin上的信息,她已经被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录取。
从夸西父母的角度来看,在加纳,上大学是一个平常家庭难以企及的特权。虽然如果有条件的话,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去上大学。但事实是,通常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上大学,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支付得起学费的人。而在加纳,针对大学学费的学生贷款是不存在的。在美国则不同,只要家庭有一定的财政支持和稳定收入,总有办法实现上大学这一目标。
夸西说:“我的父母最讨厌看到那些身体健全、头脑聪明,但却没有尽其所能的人。”
夸西把他的成功归结于父母传递的这种“努力比天赋更重要”的价值观和理念,“我认为这是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我的总体要求。事实上,这就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夸西的父亲埃比尼泽说,他不会容忍夸西成绩单上低于95,因为他清楚知道,即使低于95分的成绩也不算差,但是这绝不是自己儿子能达到的最好的成绩。
“我对孩子说,从95分到100分,这才是你该有的目标,这应该是你修的所有课程的分数区间。只要你保持专注,你一定能做到。” 身为护士的爸爸埃比内泽说。他的妻子多琳是一名护士助理。
埃比内泽说:“人们认为我的观点很疯狂,但是,这完全是能做到的。” 他补充说:“在美国,教育资源这么丰富,孩子理所应当要做到最好!”
埃比内泽对夸西说:“在美国有这么多的图书馆、计算机、学校里有着知识渊博的老师,更不要提那些源源不断的在线教育资源。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没有理由不成功。只要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你就能做到,这个与你的背景无关。”
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
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美国的常春藤名校一直以来期望招收的就是有使命感的能成为未来领袖的孩子。但近年来,随着慢慢的变多的名校学生出现的极端利己主义,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现状引起的藤校招生出现了潮流逆转,慢慢的变多的学校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名校,培养的应该是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领袖和领军人物,他们应该是具有使命感,能够洞悉问题处理问题为社会造福的人。
马丁和夸西虽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是都在高中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的把自己的兴趣点和具体的学科相结合,转变成使命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坚持社会实践,在小小年纪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尝试和举动。而这种品质和价值观,正是藤校看中的。
马丁:在石油小镇上致力于气象学和环境科学
马丁的父母回忆说,平时除了学习之外,马丁还对跑步、游泳和环境科学感兴趣。小时候,马丁会独自一人坐在家里的地下室,读旧的数学书和科学书。“他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读着,梦想着用数学方程式来理解龙卷风和其他极端气候。”
在那个年龄,如果你问马丁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气象学家。
马丁说:小的时候,我就能一下子记住7天的天气预报。”他童年追赶风暴的愿望并没有消退。他说他仍然对气象科学感兴趣。
他说:“如果我能轻松的获得物理或气象科学的学位,那么我毕业后就能走上这一职业道路。”他选择了去斯坦福大学追逐这个梦想。
至于为何会对气象和环境感兴趣,马丁说,他成长于美国的北达科他州,那里的石油业实力雄厚,石油生产也确实帮助推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大家对环境的关注度很低,我想致力于改变这一点。”
马丁说:“于是在高中的时候,我作为学校环境俱乐部的主席,开展的许多项目都着眼于转变普通大众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提高沟通、传播、交流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人们对这个议题的认知。”
( Martin Altenburg的linkedin账户上显示他在斯坦福电子工程专业)
夸西:医疗中心的志愿者和“治愈系”的音乐家
远在1,500英里外的纽约州的夸西,在高中时期,也渴望可以改变他的社区。不同的是,他所专注的领域在医疗方面,而他这个志愿的养成,也深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
夸西回忆道:“在幼儿园和二年级之间,每当有人问我‘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总是:医生!”
“这是从一个小梦想开始的。”他说,“现在,我正一步步、一天天完成通往医学院的人生道路。”
小时候,夸西笑容灿烂,对需要帮助的人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并且对音乐产生了热爱。他说,明年,他将参加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合唱团,在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无伴奏合唱团献唱。
高中时,夸西在教堂的合唱团唱歌,并弹奏中提琴。他在家乡,离纽约市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一家地方医院当志愿者。而现在,他继续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纽黑文(New Heaven)的医疗中心担任志愿者,并进行独立的生物学研究。
去年夏天,夸西研究了扁平虫(一种扁平的蠕虫)中的干细胞是如何工作的。如果将扁平虫切成其大小的三分之一,这些扁平虫便可以完全再生。夸西解释道:“我们想看看什么关键的生物标志物,也就是说这些干细胞中的哪些关键蛋白质,使它们如此活跃。”
他说,高中时,学生不仅应该指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而且还要在这些领域从事相对应的课外活动。
夸西建议说:“尝试接触不同的职业道路,因为通常,做事的最佳机会开始于大学之前。”
他举例说:“你可以在读高中的一个夏天,到医院里跟随一名医生,观察和了解他的日常工作;或者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积累经验;甚至在该地区找到音乐制作人,如果他感兴趣的话,看看是否有可能与他们合作制造音乐。”
两个孩子一致认为:拥有全A的成绩单和几乎满分的标准考试分数,并不是他们被八所藤校录取的唯一原因。他们都以为,最重要原因是,他们自愿参加了相应的课余活动,并担任领导职务,展现了过人的能力。
( Kwasi Enin在他的linkedin账户上显示的状态和信息)
夸西补充说:“藤校对帮助社区的学生很感兴趣。我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符合各个学校希望录取的优秀学生的标准。”
顺势而为,根据孩子特质
选择比较适合他/她的教养方式
我个人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专属的教育模式,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性和品质顺势而为,选择个性化、适合孩子的教养方式。而不是对所有的孩子套用千遍一律的教养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独特的个体。
我的父亲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把锁,需要找到适合他/她的钥匙才能让他/她开窍。而这里的开窍,我想他的意思就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能动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从外界的父母的驱动变成孩子自身的内驱力,从而解锁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每个人的人生节奏都不同,每个人发现自我的时间点也不同,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这把钥匙。
举个我个人家庭成长的例子:我和我的哥哥从小都是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我的父母都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对我们兄弟俩有很高的教育期望值。但是我们两兄弟,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文静内敛,我父母智慧地引导和培养我们。
就我个人来说,我需要父母的关注并不多,属于比较“省心”的孩子。我所在的中学是高校的附属中学,因为我比较“听话”,学习能力强,并且在学习上能够按部就班自觉性高,加上我内敛的学霸个性,深得各科任课老师的喜欢,总是能在学校得到老师充分的关注。因此父母给我很多的自由,放手让我选择和决定自己最喜欢做的学习以外的事情。
而我哥喜欢尝试和冒险,外向而不拘一格。在我父母80年代初来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几年期间内,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班级排名倒数第4名。我爸妈回国以后,从哥哥最弱的英语科目抓起,花了很多时间亲力亲为地帮助和引导我哥。
经过我父母的努力,特别是我的父亲的陪伴、监督、和帮助,我哥的成绩一日千里,从班级倒数第4名到班级24名,14名,再到前4名,后来考上本地最好的重点高中。
按照我父亲的话说,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帮助我哥找到适合他的”钥匙“,从而解锁他的内驱力。今天,我和我哥殊途同归,都是留美的高学位人才,配偶都是美国博士,有着自己的一份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
我的父母在谈到我们的童年时总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谈论他们当时的英明决策。所以,根据孩子特点和性格,选择正真适合的教养方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
撇开经济基础和教育回报率
适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关于家长的育儿方式,前不久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马蒂亚斯·多普克(Matthias Doepke)的名为《爱、金钱和孩子:全球养娃经济学》(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齐利博蒂教授通过研究全球各国在历史不同阶段的育儿模式演变,发现如今的育儿方式越来越趋于密集,育儿差距也慢慢变得大。
(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Fabrizio Zilibotti和Matthias Doepke和他们的新书《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在齐利博蒂教授看来,影响父母育儿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其一,孩子未来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成功;其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程度。
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比较低的国家,父母往往更宽容,而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比较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热衷于“推娃”,并更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他举例说:日本家庭大多是放任型的父母,他们更看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立性。日本和中国的一大不同在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中国相比,日本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
而在阶层贫富差距悬殊的国家,即便是对于那些准备佛系育儿的父母们,在如火如荼的推娃鸡娃的潮流和形式下,也难免难于保持谈定,转而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纠结。
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兼教授南希·希尔(Nancy Hill)说,事实证明,父母及其养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
(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南希·希尔(Nancy Hill)
孩子上学期间,过分苛刻的育儿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学生表现良好并且与学校的老师和其他成年人保持牢固的积极关系时,“放手”育儿,或者散养的教育模式是可行的,也可能是更加符合孩子天性的顺势而为。
而对于那些在学校中没有正真获得成年人的良好关注和支持的学生,“放任不管”的养育方式,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而且有一定的概率会使青少年感到边缘化甚至脱离学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估计划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就。该报告涉及对72个问题的约540,000名学生(约15岁)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回答 “父母花时间陪我”的学生比其他同龄人优秀三分之二。即使将社会经济地位考虑在内,优势仍然保持在三分之一。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专属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我个人认为,家长通常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应该根据孩子的天性和品性顺势而为,选择比较适合孩子自身的教养方式。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和存在,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套用千遍一律的教养方式。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良好修为、耐心、不断的学习和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