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是高需求宝宝”,这句话相信很多宝妈都听说过或者自己本身也说过,刚开始有人这么说的时候,感觉还挺新鲜的,但是随着娃慢慢的变大,接触到的宝妈慢慢的变多,会发现一个问题:咦,现在怎么这么多高需求宝宝呢?莫非是现在的大人小孩都“矫情”,或者是现在的喂养方式过于精细,导致了高需求宝宝慢慢的变多?
对于宝妈们尤其是新手妈妈来说,了解“高需求宝宝”的来历真的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你在未来的几年中该怎么样带娃。
什么是高需求宝宝?
我们平常说的高需求宝宝,通常是与“天使宝宝”相对的,通俗地讲就是“难搞定”、“不好带”、“累人”的宝宝。《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给出了高需求宝宝的10大特征:
反应强烈;充满活力;恋奶;需求不断;总是清醒;难以预期;过度敏感;放不下来或者拒绝搂抱;不能自我安抚;严重的分离焦虑。
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宝宝吗?当然!为什么慢慢的变多了呢,要知道早些年的孩子大都很好带啊?原因有以下几个:
1.高需求宝宝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慢慢的变多的父母了解到“高需求宝宝”的概念了
难带的孩子是如今独有的吗?显然并不是的,否则老一辈中也不会有“夜哭郎”的说法了。在以前其实同样是有高需求宝宝的,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概念。
我曾经听我的外婆说过,她生的6个孩子中,我大舅是最难带的,半岁以前睡觉是一放下就哭,一抱起来就好了,所以那时候外婆几乎需要整晚都抱着大舅,有时候忙起来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任由大舅哭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我大舅就属于“高需求宝宝”了,但我外婆肯定没听过这个概念。
所以,高需求宝宝并不是慢慢的变多了,而是随着知识的更新、信息的传播,网络的普及,慢慢的变多父母了解到了高需求宝宝的概念,并且口口相传,给人一种“现在的孩子难带”的错觉。
2.“高需求”只是被某些照料者当做他们懒惰育儿的借口
前文中提到了高需求宝宝的10个特征,真实的生活中真的全中这10条的宝宝有多少呢?其实是不多的!更多的普通宝宝因为具备其中一两个特征而被贴上了“高需求宝宝”的标签,或者一些根本不具备这些特征,但是有着冲动、好发脾气、缺乏耐心等行为的宝宝,也被家长称为高需求宝宝,更有甚者把宝宝合理的需求也当做了“高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宝宝可能比其他宝宝要更“能吃一点”,喂完后不到两个小时就饿了,但是照料者却固执地遵守“两个小时喂养一次”的规矩,宝宝饿了当然会哭啊,不给吃的光哄肯定不干啊,然后,他就因为“爱哭”被照料者称为“高需求宝宝”了。
这样的情况在宝宝需要睡觉、需要情感抚慰时也不少见,这本来是宝宝正常的需求,照料者不但没有满足他们,还给他们的“抗议”贴上“高需求”的标签,这样照料者就“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懒惰的锅甩给了宝宝。
3.照料者不能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要求照料者用适合宝宝的方法去养育他们。但是,很多照料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有一位宝妈带大宝时,大宝几点吃几点睡,作息很有规律,她也习惯了这种规律;生了二宝后,发现二宝根本就不按她的套路“出牌”,她努力地想要纠正,却发现是徒劳的,于是她得出结论“大宝是天使宝宝,二宝是高需求宝宝”。
我相信二宝如果知道这个事实,他的表情一定是一脸无辜:我就是我,我为何需要和别人一样?
很多照料者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喜欢拿二宝和大宝比,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事实,他们不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反而把孩子归到“高需求宝宝”的行列。
所以,高需求宝宝一直都存在,但真正的高需求宝宝并没有人们口中的那么多,只是很多普通宝宝都被误解为高需求宝宝了。
宝妈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宝宝是“高需求宝宝”,而是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在宝宝的需求感和自己的需求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