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米拉外教:有哪些被广泛采用的英语学习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
米拉外教,在线英语培训,真人外教一对一,体验一次,爱上说英语!
为什么磨耳朵是无效的?
接下来, 我将结合第二语言习得和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来论证我的这个观点。
1. 怎样的输入才有效?
很多“磨耳朵”的支持者说,给孩子播放英语就是给孩子大量的听力输入,而听力输入正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因此磨耳朵有助于孩子学英语。这话乍一听,蛮有道理,的确能唬住好多外行。
提到“输入”,我们就不得不讲讲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是 Stephan Krashen 提出的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说 (Krashen,1982)。这个假说的核心就是:人们语言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我敢说,所有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会告诉你:学外语一定要多读多听。可是,我们到底要听什么,读什么?答案是:听、读你能理解的东西,也就是Krashen所谓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听、读的内容你不无法理解,那么它就是无效的输入,对你的语言学习不会起到多大作用。
这就是怎么回事英语很烂的人看1000集美剧依然很烂的原因。难道不是吗?他们从来不肯费力去学习,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己太懒没学好,然后还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最终靠类似的错误方式达到和自己不一样的效果。
这个就叫天真。
输入假说,目前已被学术界和语言教学界普遍接受。很多语言教学方法,其实都在实践输入假说。比如有一种很适合儿童的方法,叫 Total Physical Response。在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的课堂里老师调动各种资源,像图片、实物、肢体动作等,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思。
章老师在线下课利用I Spy Phonics Fun这种拼读游戏绘本,让学生通过比绘本更加有互动性的游戏,去巩固知识。
我所在的公司英语流利说,其开发的英语学习app,也运用类似的方法,即图和音结合。无论哪种方法,它们的核心都是让学生建立概念和语音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他们听到或者读到的内容。
如果我们用Krashen的观点来审视磨耳朵,我们就会发现,磨耳朵的输入大多是无效输入,因为学习者根本不理解其内容。因此,磨耳朵就是在做无用功。
当然,有关输入假说,能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围绕它的争论也有很多。比如,如果只给学生输入,不教语法,那么学生最终能否掌握准确的语法?这样的一个问题就一直饱受争议。但是,输入假说并非这篇文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里就不深入下去了。
2.学术界怎么说?
“磨耳朵”是中国人的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英文里与之对应的表达是 passive listening。我在Google上搜索passive listening, 能找到不少这方面的讨论,方法与上文那位母亲介绍的大同小异,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外语有声书,又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听外语广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你能听懂有声书或者广播的内容,那么,这就不叫 passive listening。 Passive listening 的拥护者宣称,只要你经常听,不管能不能听懂,那么在无意识中,你的外语水平就会提高。
更奇葩的是,有人还提倡在睡觉的时候也播放外语音频,这样一来,大家还可以利用睡觉的时间学外语了。
与民间的 passive listening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术界的冷。我尝试在 Google Scholar上面搜索passive listening, 竟然没找到一篇有关这个议题的学术论文。我想,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学术界根本不屑于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虽然我找不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专门讨论 passive listening的研究,但是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关于幼儿是否可以通过看视频来习得母语,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关注幼儿是否可以通过看视频来学到新的词汇。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互动中学会语言的;幼儿通过看视频学到的词汇非常非常有限。
而且,儿童年龄越小,就越难以通过看视频学习新的词汇;即使三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聪明到可以从视频学到一点词汇,他们从视频中学到的东西,还是远远不如与成人的面对面交流中学到的多。
3、播放视频和音频,对语音的发展有用吗?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虽然孩子无法通过看视频学会词汇,但是至少他们从视频中听到那么多语言,这会对他们的语音的发展有帮助吧。
我下面要介绍的这项研究就否定了这个观念。
从出生到六个月,婴儿识别语音的能力相当强,能够辨别全世界各种语言的语音单位(phonetic unit)。从六个月到十二个月,他们的母语的语音识别能力继续提高,并逐渐开始能够区分音节,单词等。但是,也正是在六个月到十二月之间,婴儿辨别其他语言语音的能力急剧下降,这一现象被大量儿童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所证实。
因此,我们大家可以把从出生到六个月看成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婴儿从六个月后才开始接触另外一种语言,那么,同那些没有接触这种语言的婴儿相比,他们辨别这种语言的语音的能力是否会提高呢?
华盛顿大学的 Kuhl 教授和她的团队在2003年就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这个实验涉及三组九个月至十个月大的美国婴儿:
第一组,婴儿在四周之内上十二节“汉语课”,每节课25分钟。课程内容是这样的:一个来自台湾的老师给这些孩子读汉语的绘本,并和孩子玩玩具。
第二组,婴儿上相同时间的“英语课”,上课内容与第一组的相似,只不过由汉语改成英语。
第三组,婴儿观看“汉语课”的视频或者听课程的音频。
四周过后,研究人员测试这三组婴儿,辨别汉语里 c 和 x 两个声母的能力。结果显示,第一组上“汉语课”的孩子的辨音能力,明显强于第二组上“英语课”的。应该说,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
那么第三组婴儿呢?他们观看汉语的音频或者听汉语音频,这有助于他们分辨汉语语音的能力吗?答案是:否。经过四个星期的“视频/音频学习”,第三组婴儿分辨汉语 c 和 x 的能力并没有提搞,他们的表现和第二组婴儿差不多。说白了,对于第三组婴儿,这四个星期的课算是白上了。
Kuhl 教授的研究表明,婴儿语音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与成人的互动。单纯给婴儿播放视频和音频,对于他们的语音的发展起不到作用。
那么,有没有只通过看视频就学会说话的孩子呢? 还真有。
美国八十年代初就有这样一个个案研究(Sachs,Bard & Johnson, 1981)。一个男孩,父母均为聋哑人,而他自己并没有听力和语言障碍。由于家里没有人会说话,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基本上只能跟着电视学英语。就这样,他也学会了说话。可是,在男孩将近四岁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的发音和语法做了一番详尽的分析。结果是,他的发音和语法都很糟糕。这个个案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只通过看视频来学英语是有可能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极有很大的可能是蹩脚英语(broken English)。
市面上的直播课,有效果吗?
如果幼儿无法通过看录播的视频学习语言,那么,他们能够最终靠QQ、微信或者Skype这样的视频聊天软件,来学习语言吗? Roseberry et al.(2014)的研究显示:儿童在视频聊天软件上学语言和与大人面对面学语言,效果差不多。
在Roseberry et al.(2014)的试验中,24个月至30个月大的美国儿童被分成三组,研究人员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教这些儿童英语动词。
第一种方法是成人当面教学;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Skype教学,我将其称之为“直播课”;
第三种方法是将录制下来的 “直播课”播放给儿童看,我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录播课”。
结果,无论是通过当面教学还是“直播课”,儿童都能学到新的动词。但是,“录播课”基本没什么效果。
综上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磨耳朵是一种无用的英语学习方法。首先,如果你不理解听到的语言,那么这种输入就是无效的输入。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儿童很难通过视频学习语音和词汇。如果看视频尚且无法让儿童学习语言,那么只听音频就更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些学术研究也存在问题。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实验的时间很短,比如在Kuhl教授的试验中,这些孩子在四个星期时间里其实一共只上了五个小时的课。而那个出生在聋哑家庭,通过看电视学英语的孩子,也似乎说明,视频的语言输入并非一无是处。
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注意一点:如果儿童只通过看视频来学母语,学出来的就是有问题的母语;如果成人通过这种方式学外语,想必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