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问中国教育:父母该为孩子的阶层负责吗?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上周,去送孩子去补习班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几位家长对读书能否改变命运这一话题引发的讨论。在旁听的过程中,我也在仔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作为孩子以及这几年作为家长之后,对这一话题的看法是否有不同呢?这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1
你是否是读书无用论的赞成者
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位俩孩子都在外地打工的家长说:“读个初中就可以了,读那么多也没什么用!”“以前村里的人说我目光短浅,现在却反过来找我,让我儿子帮他们孩子找工作。念大学还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现在,机会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学。”
我在搜索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返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村庄贫困层认同度62.32%、农村中间层37.24%;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由此可见,认为“读书无用论”再次泛滥的结论并不正确。中高层从未说过读书无用,相反,他们更加疯狂。不知道你读到这里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呢?
有多少父母看过央视新闻曾做过的关于高考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网友支持高考取消数学,看到新闻后,有一位网友却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数学考试存在的意义就是把这七成网友筛选掉。
的确,虽然买菜不需要专业数学知识,但数学可以决定我们在哪里买菜。
很多人想要快乐地生活下去,靠的是创造与重复假象不断地麻痹自己,这也正是绝大多数人传播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动机。知识决定命运,读书无用论诚然不过是学霸的谦辞和学渣的借口罢了。
Table 1: Mean Earnings by Highest Degree Earned, $: 2009 (SAUS, table 232)
Table 2: Unemployment Rates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图1是美国社会收入和最高学历的关系图;
图2是美国社会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图,数据来自SAUS和BLS。
图3是2011年中国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从数据上能够正常的看到,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个教育阶级层次都显示出明显的级差,这个差距可谓是巨大!这么清楚的问题,一张图就说明一切的问题,扯什么时代变迁,扯什么人生追求,扯什么统计口径?
2
读书改变命运,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曾经“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最为流行的口号。教育则是中国亿万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子弟的一剂强心针。
那么,这几年有哪些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改变了我们对改变命运的认知呢?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变了。整个社会教育的起点已经提高,即使付出很大成本,得到的也仅仅是最基础与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个人档次的问题,而是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问题。
第二,教育不再是让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好事。对于许多的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无异于天文数字。一个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家都会被拖入贫困的泥潭。加之就业压力持续不断的增加,城市生活成本趋高,大学毕业,对家庭的回报也没有保障。
第三,欠缺高等教育,同样能够得到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名人也没有受过高层次的教育,“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断涌现,使得“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的土壤。
种种现象似乎表明,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减弱了,高层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收入和职业地位。“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好像真的不再像过去那么令人信服了。
但!很少有人看过在社会统计领域,有无数权威统计资料证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
为什么如上的问题在中国社会还能引起争议?换句话说,为什么这年头网上慢慢的变多这样带节奏的人,大肆地鼓吹读书无用论?来看看下面这张数据图!
图来自新华网,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网民不到3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网民仅仅才占到了3%。网络是没有学历门槛的,所以大部分网络话语权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体手中的,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认同感,当然会极力贬低教育的价值百科。
3
寒门学子除了努力还能拼什么?
还记得去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曾发表了这样一番大实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
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清华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清华大学的学生里,入学之前出过国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基本为零。
而今年的高考状元也大多来自省会城市的名校,家境也大都殷实。
比如,今年的安徽高考状元,是来自合肥一中的郑辰筱,高考总分678分,被清华大学录取。据采访得知,她的父亲是警官,母亲是成功的商人,初中时就已经走遍了北美和欧洲的十多个国家。
再比如,浙江省今年的高考状元张楚依,高考成绩718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张楚依的爸爸曾经是公务员,后来下海办企业,家庭条件很不错。
慢慢的变多高考状元,开始出现在家境超群的环境里。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了罗马。
那些中产阶级的孩子比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天然就有着更多更好的资源优势,中产阶级家庭、明星家庭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总是不惜重金,这些孩子一年的学费甚至高达十几二十万。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说过:面对经济资本和社会权力,文凭虽然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但是中国中产阶级孩子除了拼高考,还有什么路可走?
教育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的途径。上升之路艰难与不公平现象频出,确实是目前的悲哀,亟待解决!
4
父母只是孩子人生的入场券
讲真,谈起父母该不该为孩子的阶级负责这一话题,是我最不愿意写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更加了解书法、绘画、舞蹈、钢琴等艺术培训班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呈现出层出不穷的态势。尤其最近几年,以让0-6岁的儿童的大脑得到全方位开发为理念的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在教育资源和条件上,每一位父母都拼了命地给孩子最好的,奈何昂贵的学费、培训费逼得普通家庭的父母只能望而却步,就算加再多的班也力不从心。有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培训班,经济上无力支撑的家庭,只能让孩子上着普通的9年义务教育。
中产阶级的孩子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是普通家庭所不具备的,他们有很多的捷径,也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所没有的。中产阶级的父母为能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可能还处在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初级阶段,能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了,这两种人生起跑点成一定是有差别的。
我们一定要要承认这样一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
上行无望,另一种社会想象就是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向下流动,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年轻人,尤其是80后的一代慢慢的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
当新一代人选择不再坚守信念时,当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时,下流社会真得挡不住吗?这是合理的现象吗?父母该为孩子的阶层负责吗?这些,或许都是我们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最后,孩儿他舅想说:各位父母请给孩子一个梦想,而不是天价学区房,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个起跑线,而不是金钱。
教育改变命运,绝不是一句口号,请父母践行真正的教育,我们不是像机器一样去复制精英,那样的我们活得很累,东施效颦,终究只能在固有的阶层抱怨人生。
你要相信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你要给他的是一整套的知识、人格、判断力和世界观,而这就是教育,请言传身教,用教育改变自己,终究会影响孩子,而这正是教育传承的力量。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生活虽苦,但请足够相信: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