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性格?才艺?成绩?……
每一个妈妈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1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自制力的影响是智力的2倍还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许多四岁的孩子参与这个实验。
开始时,他告诉孩子们,“这里有颗棉花糖,我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我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没有被你吃掉,我就会再给你一块作为奖励。”
当教授离开房间以后结果怎样呢, 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最后还是把棉花糖吃了。
有趣的是,1/3的孩子并没有吃掉棉花糖,他们有些闭上眼睛等了十五分钟,有些不停地闻甚至舔上一口,有些通过玩裤子,玩手指,唱歌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的确,最近一段时间对于这些孩子是难熬的。
14年后,他找到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他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竞争力”,更强的体魄,当然学习成绩也比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高上许多。
1
“我的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练琴是这样,跑步是这样,就连喜欢的舞蹈也常常拖着不肯去跳。”
“我儿子去年寒假打算锻炼英语口语,一开始劲头还很足,一大早就起来朗诵课文,但还没坚持一周就放弃了,所以也没什么成效。今年又说暑假要继续补口语,很担心他像去年一样,三天的精神头,怎么办?”
“每天孩子玩手机玩电脑,说好只玩一个小时,但玩着玩着就停不下来,作业也不写了……怎么办?”
这些都是妈妈们常问的问题,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是妈妈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增加他们的自控能力呢?
要训练一项能力,就必须先要了解这项能力,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下自制力。
从字面上解释
自制力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指能够完全的、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情绪方面:
孩子动不动就爱发脾气、跟父母顶嘴、任性,这些都是自制力偏弱的表现,无法控制好自己情绪。
行动方面:
做事情半途而废、三心二意、磨磨蹭蹭,计划好的事情无法按时完成,上课走神、小动作多,写作业无法集中精神等。
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对生活、学习产生了种种不良的影响,父母为此感到焦虑,也是情有可原。
1
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都有阻碍它形成的因素和促进它形成的因素。那么,在培养孩子自制力这件事,哪些因素会对其造成阻碍呢?
打孩子
家长们觉得打孩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预防他下次再犯。
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
孩子当然害怕被打,但却不会因此自制。而是会选择其他的方式做抵抗,比如撒谎,又比如背着父母偷偷做。
在现实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被父母打了一顿,并不会因此就不玩了,而是会选择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想方设法地去玩。
正常的情况下,男孩子受到地管教会更严厉,挨得揍也比较多,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男孩子的自制力,是不如女孩子的。
所以说,揍孩子不仅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往往还会将状况推向更恶劣的方向。
不作为
当孩子做出没有自制力的行为时(比如长时间玩游戏),家长如果不及时地制止,孩子得不到正确地引导,自然会重蹈覆辙。
长期以往,孩子就会放任自己的行为,自然也就没什么自制力,这种影响反应到学习上,就会形成懒散、敷衍的学习情绪。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没有自制力的行为时,家长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对孩子太过放任了。
1
孩子自制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引导,这期间必然有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我们刚刚说过了阻碍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接下来说一说促进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
生活中有规矩,让孩子明确界限
其实孩子的自制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关键在于父母平时有没有给孩子立规矩、讲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里。
在节目《妈妈是超人》中,因为女儿咘咘平常喜欢吃零食导致每次吃饭都是一件难事,贾静雯决定给咘咘定下规矩,挑战三天不吃零食。
她打从心底觉得这个挑战必定会失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她反复跟孩子讲清楚规则后,每一次面对自己最喜欢的饼干、糖果时,咘咘都能坚持不吃。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则性不够强,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娇、耍赖、哭闹后,就妥协了,打破了既定的规则,让孩子尝到了甜头。
虽然我们不希望用太多的规矩去约束孩子的探索行为,但一些必需的规矩还是要有,比如对于零食、电子科技类产品、作息时间的要求等。
建立规则时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讨论,由孩子自己说出来的规矩,他会更乐意去执行。
定下了规则,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遵守,当孩子不遵守的时候,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比如规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钟手机,如果孩子玩了20分钟,那么第二天就不许玩,不管孩子怎么要求都要拒绝。
在适当的规矩当中,孩子慢慢的会由他律转变成自律,清楚自己何时应该做什么,自制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同时,当孩子表现出自制的行为时,家长也不要忘了给予鼓励和赞赏,可以更有效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尊重孩子,允许适当放松
曾见过一个妈妈,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就对孩子发火,指责孩子不学习。
孩子说我作业都做完了,复习预习也都做过了,电视刚打开呢。
然后妈妈就跟孩子吼到:作业做完了就不会看看课外书吗?下次考试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吗?能就看,不能就别偷懒。
然后又给孩子找了两套习题要求孩子做。
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脑会在苦差事和寻找简单的奖励之间寻找平衡,如果让人连续完成两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强的自制力,那么第二件事往往会做得很差。
所以,与其让孩子在题海战术中耗尽所有对学习的兴趣,不如允许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做好应该做的事情之后,稍微放松一下。这样孩子也能品尝到自制的甜头,更利于自制力的培养。
及时的提醒,让孩子对自己的负责
如果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可以被原谅,那孩子就很难形成自律的习惯。
当然,想让孩子一瞬间明白利害关系并不现实,我们大家可以从给孩子一个提醒开始,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
孩子喜欢在超市乱拿东西,那在去超市之前,就可以和孩子说好,要买啥东西可以先商量,约定好的才可以拿,如果乱拿东西,或者发脾气的话,爸爸和妈妈会带你马上离开超市。
孩子看电视、玩游戏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钟提醒孩子一次,再过一会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约定,那么明天就失去看电视、玩游戏的机会了。
父母的语气可以很温柔,但态度却需要坚定。当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制力也就不在话下了。
孩子往往更贪恋当下的安逸,很少愿意牺牲掉眼前的快乐、舒适,去换取日后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才更需要父母去帮助、引导他们,现在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才能让他们在以后,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终有一天孩子会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自制比放纵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