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你一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说话不要那么大声。
一个男孩子,怎么穿得这么花花绿绿的。
女孩就是比男孩细心,男孩就应该比女孩勇敢。
老话说“男女有别”,事实上,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些性别差异有多少是来自社会塑造的刻板印象呢?养育不同性别的孩子,我们该更多的关注性别的差异,还是他们之间的共性呢?
今天推荐的这本《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三联文丛“新家庭系列”第二本,聚焦年轻人组成的新家庭,写给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男孩、女孩。
1
如果我问你:“一个男人应该是怎样的?”
你的脑子里也许立刻能闪现出很多画面,比如亨弗莱·鲍嘉、马龙·白兰度、鲍勃·迪伦、邦德、姜文、萧峰……男人应该强大、沉稳、坚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哈佛政治学教授哈维·曼斯菲尔德将“男性气概”首先定义为“危机之前的自信”。当这样的模型崩塌时,如何养育男孩也遭遇了危机。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揭露了美国经济前景所面临的两大危险,其中之一就是“年轻男性”问题带来的危险:年轻男性不找工作,年轻男性药物成瘾,年轻男性没有准备好迎接社会向科技转型。
他说:“我用50 年的时间研究男孩和男人,在研究中我发现确实存在‘男孩危机’,而且这是一场全球危机,在美国尤其严重。这场危机不单单是经济危机,还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都会使其他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
男孩危机源于整个社会整体性的男性气概的失落。我们整个社会和文化都无法再确定,到底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合适的男性角色?我们对于男孩的教育自然也陷入困惑。
那么女孩呢?我们对于“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女性特征,什么是女性意识,什么又是合适的女性角色”这样一些问题,真的有清晰的答案吗?
如果你的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面对这个复杂问题时,你可能会有一个简单的疑惑: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女性仍然有那么强烈的无助感?我们该如何养育一个女孩,才能让她勇敢地面对世界,自由地活出自己?
女权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热潮。第一次热潮是在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女性在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政治平等,挣脱家庭的禁锢,争取女性参政与避孕的权利。
第二次热潮是在20 世纪60年代到70 年代,女性在这一时期追求的是法律与职业平等。第三次热潮就在过去几十年里,此时女性追求的则是社会平等。
政治与法律平等是相对定义清晰而且可测的,但社会平等却复杂得多。因为女性要对抗的,更多是无意识的偏见,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对女性不利的文化。
2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有一本绘本《我很高兴我是男孩,我很高兴我是女孩》,该绘本以一种“诡异”到可爱的方式描画了各种关于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
男孩是医生,女孩是护士。
男孩是警察,女孩是metermaids(取缔违规停车的女警)。
男孩是机长,女孩是空姐。
男孩修理东西,女孩有东西需要修理。
男孩是总统,女孩是第一夫人。
男孩能吃,女孩能煮。
男孩建房子,女孩打扫房子。
男孩发明东西,女孩享用男孩的发明。
今天,这些关于男女的刻板偏见听起来像老掉牙的笑话。但你去商场的儿童玩具区走一走,就会发现,这些偏见仍然深深地内嵌于关于孩子性别角色最重要的启蒙玩具之中。
这些玩具区常常按性别分类:给男孩的玩具一般比较活泼,需要一些主观的参与,比如火车、汽车、球类、乐高以及运动器械等;而给女孩的玩具基本上很被动,绒毛玩具、芭比娃娃、厨房用具、珠宝和服装等。
很显然,前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推理和空间技巧,后者则偏重于培养孩子的养育技能。也许你会觉得这有点过度阐释,但这些玩具背后隐含的信息是一致的: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大脑不同,性别发育不同,对世界的认知不同,未来的人生角色也不同。
这是关于先天和后天的古老争论。今天的父母也许不再同意男孩和女孩未来有什么固定的人生角色,但很多人仍然相信,养男孩和养女孩本质上是不同的。
为女孩提供女孩喜欢的玩具,为男孩提供男孩喜欢的玩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父母来说,考虑以下这样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关于“女人是什么”,你想教给孩子什么?
关于“男人是什么”,你想教给孩子什么?
当孩子长大时,你想限制他们的选择吗?
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吗?
你想让儿子扮演有养育行为的角色吗?给他们洋娃娃玩的时候你感觉自在吗?
女儿长大后,你愿意让她驾驶汽车吗?她需要知道怎样修理东西?把修理型玩具和卡车给她玩时,你觉得自在吗?
当其他成人对孩子不符合传统的一些活动进行议论时,你会怎样应对?
3
男女之间的差异真的有那么大吗?美国神经学家里斯·艾略特(Lise Eliot)博士提出,我们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的绝大部分差异,极少是由天生因素造成的,大部分都是养育的结果。
她认为,仅就男女之间大脑的差别而言,“并不比男女之间的心脏或肾脏的差别更大”。那先天差异有没有呢?当然有。比如就语言能力的发育而言,女孩的确比男孩早,但也就早了一个月而已。
12 个月大的女婴的语言水平,与13 个月大的男婴的语言水平相当。男孩的确有更好的空间能力(读地图),但这与男孩更多地被鼓励运动有关,尤其是投掷的运动。
那么激素呢?激素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并控制我们的情绪吗?
艾略特说激素对我们的情绪和思考能力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虽然产前睾丸雄激素对玩耍行为以及后来的性取向可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从青春期开始上升并持续到成年期的性激素对我们的思考影响甚微——除了性驱动的提升。
科学家还发现,在出生后的最初18 个月里,男孩和女孩具有同等水平的攻击行为,但到了2 到3 岁时,女孩的行为比男孩更少攻击性。
男孩和女孩似乎都知道,攻击行为对男孩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女孩却是不可接受的。为什么我们在男孩和女孩身上看到如此大的性格与行为差异?
艾略特博士的答案是,因为整个成人社会,包括父母、老师、社会,都在无意识中强化他们的性别刻板印象。
有研究发现,从孩子生命最初的24 小时开始,父母就根据孩子的性别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对新生女婴比对新生男婴更细心、更友好、更温柔。
新出生的儿子则被认为比新生的女儿更强壮、更稳定,也更硬朗。等他们长大一点,我们会“发现”男孩好动、攻击性强,而女孩爱社交、更情绪化。
我们经常会无意中说出这样的话:
“小丽没有小明跑得快。”
“小明那么有攻击性,小丽简直是个天使。”
“小明不善表达,一定不像小丽那么情感丰富。
然后,连他们自己也相信了:当然,男孩的语言技能不如女孩;当然,女孩在数学上缺乏实力。于是,我们的孩子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变成了我们想象他们变成的样子。
父母的做法未必是有意的。这些刻板印象的性别角色,就像潜意识一样,经由消费主义、玩具制造商、广告以及我们的上一辈,深入我们的脑海。
童年时期,尤其是婴儿的大脑是极其有弹性的,他们大脑的布线是软的,不是硬的,是灵活、可塑的,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与经验的影响。
推理、说话、计算、空间以及其他认知差异,并不固定在大脑的基因结构里。所有这些技巧都是习得的,而且外部环境的影响永远大于基因的限定。
但是,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他们是善于社交的/冷漠的、大胆的/谨慎的,这些认知会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给他们穿粉色衣服还是蓝色衣服,让他们玩娃娃还是玩球,鼓励还是阻止他们的冒险……这些极小的差异,都会在父母、老师以及男孩文化与女孩文化的长期浸淫中逐渐被放大,甚至变成巨大的鸿沟。
“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男孩在情感上更敏感,而女孩学习更多的科学与技术。父母必须意识到,女孩之所以如此,男孩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如此。
事实很可能恰恰相反,女孩与男孩性格、行为以及能力的差异,是一种结果而并非原因。
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他们走出舒适区,鼓励他们尝试新的东西,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比如,鼓励男孩表达他们的感情,鼓励女孩更多地尝试冒险。
世界很辽阔,愿我们都能不被标签束缚,成为悦纳自己的人,勇敢做自己。
本文整理自三联文丛“新家庭系列”书籍《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书名:《孩子,愿你成为你自己》
作者:陈晓、陈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内容介绍:
养育男孩,愿你勇敢、温暖、内心强大。
养育女孩,愿你聪慧、独立、从容一生。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后天的社会化、文化影响、父母教化和个人体验,影响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世界辽阔,希望你不被标签束缚,成为悦纳自己的人,勇敢做自己。
编辑推荐
聚焦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与难题: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
养育孩子,父母分别该扮演什么角色?谁为“丧偶式育儿”中父亲的缺位负责?
我们该如何养育女孩,给她从容一生的智慧和豁达?我们该如何养育男孩,给他相伴一生的梦想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