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大V博主为惩罚6岁女儿,
将其单独留在家中至深夜
文/晏凌羊
1
最近,一个坐拥150万粉丝的育儿博主被网友们骂得上了新闻。
这个博主是个拥有150万粉丝的育儿博主,家有三个孩子(据说第三个是在美国生的),以画育儿漫画为生。
我一开始没明白怎么回事,直到网友发了截图给我,才知道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大意是:6岁大女儿没有能及时完成作业,爸爸和妈妈带着老二、老三去度假了,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直到深夜。
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看得我胆战心惊,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一家人都出去玩,惩罚一个孩子在家,可能会让被惩罚的孩子陷入深深的失落感、屈辱感。皮实点的,可能很快就忘记了。生性敏感点的,可能会记恨一辈子。
而且,把六岁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
几岁的小孩才适合把TA一个人留在家里?我觉得怎么着也得要满九岁以后。
六岁的孩子,真的太小了。
就拿逗号的小学来说,学校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由家长接送学。到了三年级,如果家离学校近,家长接送学才不再是硬性要求。大多数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大概是八九岁的样子。
我堂妹小时候就是被一个人放在家里,不小心碰到了开水壶,后来整条胳膊被烫伤,现在胳膊上的皮肤依然呈粗树皮状。
还有新闻新闻媒体报道过多次类似的事件:有的小孩单独被放在家中,可后来出事儿了。
▲这条新闻中的孩子分别是10岁、8岁和更小
▲这条新闻里的男孩是8岁
▲这条新闻里的女孩也是8岁
▲这条新闻里的孩子是4岁
孩子出事的这种风险,一般的家长还真的冒不起。
在欧美一些地区,父母若是发生这种行为,是会被判刑的。
比如下图这个母亲,被判处10年监禁。
下图这个母亲被起诉,面临刑罚。
上一代父母(比如我们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缺乏科学育儿的理念,可能会经常把六岁孩子扔在家里,甚至会让他们带弟弟妹妹。
我们这一代父母,经济条件稍微好点了,也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育儿上面,但我还是觉得:把孩子单独一个人留在家这事儿,等孩子长到8岁甚至10岁以后再做为宜。
有些儿童福利机构在调查家长疏忽导致孩子受伤害的案件后,出了这样一个“是否单独留孩子在家”的通用规则,供大家参考:
0至7岁:绝对不能独处,时间多短都不行;
8至10岁:只能在白天独处不超过1.5小时;
11至12岁:只能在白天独处不超过3小时,不能照料其他小孩;
13至15岁:可以白天独处,但最好还是不要独处过夜;
16至17岁:不能独处超过两天。
2
前两天,我跟逗号闹了点别扭。
某天她很早完成作业,我就带她出去溜达了一圈。母女俩高高兴兴出门,经过一家便利店,我没让她去购物(家里她的东西已经堆积如山,她爸惯得她有点“购物狂”症状),她也没说要去,然后我们空着手回来了。
回来路上,她一直在那里唧唧歪歪,说我不让她购物。我想着这是小事情,就嬉皮笑脸安抚,结果,安抚着安抚着,这事儿就变成了我错了、我伤害了她。
回到家里,她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伤害,摔我房间门、趴餐厅桌子上哭。
我突然意识到:我刚刚的“边界划定”有问题。
我不该和稀泥式的安抚,而是在她开始牢骚满腹的时候就明确树立边界和强调规则:今天我们是出门溜达,不是购物。给你买东西不是你我的约定,我不欠你任何。你临时起意想要购物,那就在便利店门口明确表达这个意愿。当时不说,事后牢骚满腹并觉得我该为你的情绪负责,就是不对的。
孩子六七岁后,像个小大人。我觉得我真的不能再用以前哄孩子的那一套跟她沟通了。
可是,逗号的情绪上来了,根本听不进去我说话。我抱她搂她,她就把我远远推开。
我只好进行冷处理,回到自己房间里听音乐。
过了一会儿,她跑了进来,丢了给我一张纸条(如图),又跑了出去。
▲其实我的门是虚掩着的,方便我耳听她的动静,但当时我想冷处理一下、不搭理她几分钟,结果她就以为我不欢迎她进来。
我一看纸条内容:哎妈呀,好内疚。
我本来想回复她“好的,宝贝!对不起,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但纸条写不下那么多字了。
我抱着她说:“我们和好,好吧?你可以生气,但不要生气太长时间好吗?时间宝贵,我们要拿来相爱,不要拿来生气,好不啦?”
逗号说:“好。”
过了一会儿,她已经在微信上拍照片给她爸炫耀她考的好成绩了。我们之间发生的不快,在她那里已经过去了。
睡前,我跟她复盘一下这次冲突,我们向彼此道了歉、发了誓(虽然都做不到),母女俩又变成了吉祥如意的一家。
我和她闹别扭的时候,她把门一摔跑客厅去了,我去哄她两回,她把我推开,就又灰溜溜(假装生气)回房间里。
可就是那么十来分钟的时间里,我在手机上把客厅的监控打开看了两次,看她会不会想不开要自残啥的……
好在我看到的情形是这样:没有观众围观她的痛苦后,她迅速冷静了下来,满屋子找纸和笔,准备给我写纸条了。
逗号生气的状态下,如果离开我视线,哪怕我们同处一个屋檐下,我也会陷入明显的焦虑。
我是真的希望能和她建立良好的、顺畅的沟通方式,这样等到她进入青春叛逆期,如果我们俩吵架了,大概率上她才不会把我关在门外,让我徒增担忧。
3
还想说另外一件事。
某天晚上,我新买的电单车坏了,找了售后客服来帮维修。客服到了楼下,我得去小区门口接洽下,就跟逗号打了声招呼,让她一个人在家玩着ipad等我一会儿,我去去就回。
丢ipad给她,还在于ipad能长久吸引她注意力,她不至于过两分钟就觉得无聊,就要搞幺蛾子。而且,ipad上装有微信,她随时可以给我微信电话。
我想着单车可能十分钟就能修好,结果还是修了小半个小时。查了下手机上的视频监控,发现逗号没啥动静,我也就没给她电话。
回到家里,逗号正拿着一根绳子,追着猫满屋子跑,试图拴住猫。
我问她:你干嘛?
她说:想牵着猫猫去找你啊。
我说:我不是跟你说了吗?让你一直待在家里等我。
她说:可你去了那么久都没来。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害怕,也担心你啊。
我问:那你弄猫干嘛?
她回答:带上猫,我出去找你就没那么害怕了啊。
这真是吓出我一身冷汗。
我说:你带着猫出去了,猫乱跑怎么办,猫抓你挠你怎么办?小区那么大,一个正门、几个侧门,你怎么知道我去了哪个门口?大晚上的,你一个小孩子跑出去不害怕吗?如果妈妈回来,不见你在家里,你让我怎么办?再出去找你?我不是跟你说了,你去哪儿都要跟妈妈打招呼的吗?
我发现,平日里跟她讲的安全知识、做的安全演练,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她真的会忘到九霄云外,有时她真的只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做事情。
前段时间,接她放学的人由保姆阿姨变成了课后托管老师,可我当天只来得及跟逗号的班主任老师打了个招呼。
逗号那天放学遇到陌生人(第一天见面的课后托管老师)来接她,还是无视我之前叮嘱过她的“要去班主任老师那里确认下接你的人”的要求,见托管老师手机里有跟我的微信聊天记录,就直接想跟人家走了。还是老师多了个心眼,跟托管老师聊了几句。
不知道到八九岁,她在自我保护这块会不会比六七岁时更好一点。
涉及小孩的安全问题,我觉得父母们还是要严防死守、紧张一点比较好。学习不好就不好嘛,作业做不完就做不完,“两害相权取其轻”啊。
4
最后,我还想说另外一个观点。
这位育儿博主对孩子的“狼性教育”,我是不赞同的。
我的意思不是说,父母不能惩罚孩子,而是:惩罚要有度,而且,每一次惩罚,都要尽力避免自己产生“我就是要让你知道,这个家里谁说了才算”“你得听我的,不然我就要惩罚你”的这种权力欲。
你惩罚的目的,该是“孩子能吸取教训”,而不是让孩子怕你、听你的。
这个尺度,其实是很难拿捏的。
真实的生活中,很多家长从来就没施展权力的机会,于是就很容易在孩子面前权力欲爆棚。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和警醒自己的一点。
美国奥特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诺姆·诗潘瑟曾经在以色列问一名反恐部队指挥官:你是从哪里找来那些用于反恐任务的恶狗的?
很多人以为,在街上流浪的野狗既然能在“狗咬狗”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一定能成为优良的反恐犬。
但是,教官的回答恰好相反:流浪狗是最没用的,因为它们的行为莫测,很难训练成才。只有那些受到良好照顾,得到关爱,生命有保障的狗,才适合训练成反恐犬。
诺姆认为人也是如此:伤害和混乱的生活并不会使你更强壮,也不能让你更好地迎接世上的挑战,关爱和照顾才能让你强壮,能培养出你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日后的艰辛。
这育儿这条路上,我也是个小白,但是,我真心建议家长们能适当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欲和支配欲,在孩子面前少暴露点权力欲,多给孩子一些爱与自由。
你可以对孩子严厉,但是,严厉的底色必须是足够的信任和爱。而且,永远不要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冒险。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看到大家都在总结过去一年,一个个看起来混得很好的样子。很多人许了一些很宏大的新年愿望,一个个很憧憬来年。我则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早就不许愿了,连生日愿望都不许了(反正都不会实现)。
人到中年,解决眼前问题的时间都不够,没空总结和许愿。倒是群发的新年祝福微信唯一的用处大概就是能让收到微信的别人感慨一句:哇靠,这人是谁?我啥时候加的Ta?
真要有什么新年愿望,我只希望2020年骂我的人能少一点吧,不然,我也会忍不住骂回去的,多浪费彼此的时间。哈,祝大家新年快乐。
今天我照常更文,讲育儿问题,不过我估计大家也没啥兴趣看,最近几篇文章阅读都一路走低。老有网友提醒我:“羊羊,你讲讲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个问题呀。”其实,这样一些问题之前都讲过很多啦。2018年写的,都在这个链接里:《羊羊的精品文章》,2019年写的,回头让小助理整理一下。么么哒。
关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