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年关将至,各位回家面对催婚、催育的话术都准备好了吗?反正硬糖君是瑟瑟发抖中。
光焦虑也不是办法,刷个剧轻松一下吧,结果打开电视、电脑,从剧集、电影再到综艺,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被咱爸妈承包了:要么是高考,要么是结婚,要么是生二胎,要么是带孩子。反正你跟爸妈的关系以101种形式,成为国产内容的大势题材。
亲子关系,才真是国产内容流量的大半壁江山。
就说最近吧,《爸爸去哪儿6》改名为《一起出发吧》在芒果TV国际版播出,意思就是不会翻墙和熟练使用网盘根本看不到节目。但这依然阻止不了大家的热切讨论。你可能没看过节目,但你一定知道杨烁对他儿子不好,并且试图教育杨烁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谈恋爱我不行,生二胎咱也没这条件,可讨论亲子关系谁都可以啊!也许没当过父母,但谁还不是父母生养的。虽然我们可能没那么多的青春故事和人生谈资,但提到“原生家庭”这类词,谁还没个心理创伤了。
这种谁都能共鸣的题材,自然也就成了国产内容的原动力。论黑马电影,《少年的你》《误杀》都有对亲子关系的观察和讨论;论爆款剧,从《都挺好》到《小欢喜》再到《少年派》,各个年龄层的亲子关系持续霸屏;论综艺,不管是亲子类还是观察类,都在围绕大人孩子做文章。
毕竟,什么关系都可能改变,但亲子关系却是你只要活着就能一直延续的情感。
孩子和父母都不好当
看了那么多亲子类节目,硬糖君只能感慨:当孩子和父母都不容易。
硬糖君那代人,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那时候不少孩子对这句话感到无限压力,可长大后成了父母,当年的孩子们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报以同样的情感。
身份改变,共鸣点也在改变。聚焦孩子的时候,我们正真看到的都是父母的问题;而聚焦父母的时候,孩子也都变成了熊孩子。不过不管聚焦在哪儿,观众都看得非常入戏。
吃瓜群众看明星带孩子到底有多入戏呢?已经到了每次看亲子综艺都怀疑孩子到底是不是明星亲生的程度。从当年《爸爸去哪儿》的郭涛到陈小春,再到最近《一起出发吧》里面的杨烁,明星家长可太让人操心了。
这些萌娃都成了观众们云养的儿子闺女,大体分为两类:
要么是像嗯哼、安吉、饺子、王诗龄、kimi、天天这类在爱里成长的孩子。他们是负责“卖萌的”,能成为表情包和羡慕的对象。
要么就是像最开始的jasper、安迪、石头、杨雨辰(杨烁儿子)这类被父母忽视、亲子沟通不畅的孩子。他们某种意义上成为“卖惨”担当,引得一堆云爹娘去声讨亲爸妈。
这招也确实奏效,连不太喜欢小朋友、冷漠如硬糖君,看着杨雨辰被杨烁严厉对待的时候,也非常想去教育教育杨烁:孩子已经这么乖了,你还要让他怎样?
面对年轻父母的时候,我们正真看到的通常都是父母的问题。而当子女长大成人,成为事实上的强势方,我们正真看到父母也有太多不容易。
像《旋风孝子》、《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都是让明星子女带素人父母上节目。在节目中,父母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大龄青年们催婚,分分钟演绎花式催婚的100种方法。
父母们只有一个宗旨:不结婚生娃就是不正常,就是不孝,甚至扯出了国家繁荣昌盛这样的升华论点。反正你爸妈在家劝你结婚的话,都在这些爸妈们的射程之内。
这样一个时间段,年轻观众容易有反感情绪,作为父母的年长观众感受到的可都是共鸣啊!父母也不容易,谁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有个好归宿呢。
这就是过日子,父母和孩子都不容易,很难说清谁对谁错,唯有矛盾常伴。
亲子关系,咋总这么惨?
不知其他几个国家对亲子关系的讨论是否像我们这里这样频繁和激烈,反正硬糖君还是坚信“天朝自有国情在”。
一方面,我们泱泱儒学大国,注重孝道,力求听妈妈的话;另一方面,社会剧变带来了更大的代际差异,年轻人追求自我,不婚、丁克、同性之爱都在挑战父母的底线。不少影视剧里,亲子关系总是非常“惨”。
2019年最火、最引发讨论的的
虽然几部剧的结局都是各自圆满或者遗憾,但总结起来还是:《小欢喜》不欢喜,《都挺好》不太好。
《小欢喜》和《少年派》聚焦在全国考生和家长的噩梦——高考。别管多和谐的家庭,高三那一年通通过得稀碎。
《少年派》还原了高三考生的住校生活和陪读父母的焦虑日常。
一周回一次家的高三考生,享受着父母在假期开始时的溺爱、中间时的嫌弃和快返校时的舍不得;也经历着中年父母在自己成年时要二胎的纠结和困惑。其实不管孩子多大,二胎始终是一胎孩子的敏感点。
《小欢喜》则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抗争。高考时应该选梦想还是选实用的专业?独生子女选学校时要选在父母身边,还是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尴尬了十几年的父子关系靠高三一年就能彼此谅解吗?
这些话题听着就让人头大。但可怕的是,这几乎是每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事情。
至于《都挺好》,可能就有些典型故事感了。狗血堪比早年的天涯热贴,应该不是谁都能经历过的。
在婚姻关系里女强男弱的父亲,一朝放飞自我,开始给子女找麻烦。大儿子性子懦弱又好面子,即使亏待自己的家庭也要尽表面的孝心;二儿子是贴心小棉袄,但多年来一直不思进取,坚定啃老;小女儿从小不受待见,曾发誓与这个家庭划清界限,却因亲情牵绊,始终与家难舍难分。
虽然剧情看起来有些超现实,但真实的生活中这样错综复杂的家庭伦理关系总能听到一段两段类似的,《金牌调解》甚至比这还要精彩。
除了这些彻底聚焦亲子关系的作品,热播作品也往往有着大量亲子元素。像电影《少年的你》,就是典型的父母不作为;电影《误杀》也是拳拳父爱;连最近的大热剧《庆余年》,表面看是穿越大男主,故事内核也是一个悲惨的弑父故事。
良好的亲子关系大都相似,不幸的亲子关系却各有各的不同,这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强共鸣和冷现实
内容领域高度关注亲子关系话题,某种程度上也是紧跟政策和时事。咱妈每天关心的生娃问题,已经成了世界难题。
《奇葩说》最新的辩题是“生二胎要不要征得老大的同意”。连一胎都没着落的硬糖君不配参与这个话题。顺便说,生不生一胎已经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了吗?
亚洲国家的生育率逐年下降,即使国家号称发出多少补贴,年轻人就是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娃。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我国生育政策不断加快放开的背后,新生人口不仅没再次出现“可怕的报复性反弹”,生育率甚至还在持续下滑。
2018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比2017年下降1.49个千分点。连刻板偏见里爱生孩子的山东人都生不动了。
本来是小家的催生问题,一下上升到了国家的大义问题,影视作品和综艺娱乐节目自然不会错过这跟着政策走的选题。就连一向讨论先锋话题的《奇葩说》,这两季讨论更多的是“恐婚要不要喝去除恐婚水”“没钱能生孩子吗”这类接地气的话题。
其实也不怪《奇葩说》越来越没“深度”,观众就喜欢讨论这些,这要是再加点什么原生家庭,分分钟就成了国民话题。
亲子关系除了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关系外,原生家庭不仅是一场“流行病”,也成了很多人跨不过去的坎儿。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很大程度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慢慢的变多的人这样总结自己的性格弱点甚至人生轨迹。所以观众在挑刺或者羡慕的同时,也是自己情感的一种投射。
小时候没有正真获得太多关爱或者不善于跟父母沟通的人,自然会羡慕那些在爱里成长的孩子。当看到综艺娱乐节目里不善言辞的小朋友被父母粗暴对待,很多人看到的是当年还是孩子的自己。
共鸣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补偿。影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里的感情投射或许可以让人感到一时安慰,但原生家庭问题终究是过去时,自己的生活却还在持续成长。如果之后的亲子题材作品能让更多人感到治愈的话,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事已至此,与其制造焦虑,不如尽量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