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西洋乐器的看不起学民乐的,这是乐器界曾经存在的“鄙视链”。电影《闪光少女》里,学校民乐团大胆和交响乐团“斗琴”,民乐“逆袭”让观众拍手称快。
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学习古筝、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孩子慢慢的变多,直追学西洋乐器的孩子。
1月11日至12日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行的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吸引来自长三角地区近200名学二胡的孩子参加,有评委说他们的表现让人“看到了二胡的希望”。更可贵的是,评委们发现,慢慢的变多孩子不为考级学琴,他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音乐的执着追求让人感动。这些“闪光少年”,怀抱二胡,闪耀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
参加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的孩子们
“二胡是我最好的玩具”
13岁的朱璟璇,凭借《一枝花》和《豫北叙事曲》两首曲子赢得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少年组“金二胡奖”。扬琴演奏家王珑把朱璟璇演奏的视频发到朋友圈,马上有人留言:“这么好的苗子,不学小提琴可惜了。”虽是一句玩笑,但也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偏见。
朱璟璇没想过学小提琴。6岁时,外公有一次带她去长风公园玩。她听到几位老爷爷在演奏乐器,觉得很好听,挪不动步子的她坐在旁边一听就是两小时。那时,她甚至不知道这件乐器叫什么名字,就跟外公说自己想学。
二胡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但对初学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它只有两根弦,没有品位和指板,全凭耳听手摸,音色和音准很难到位。“一开始拉了两年都是锯木头的声音,多亏邻居们的包容和支持,不然我怎么能坚持到现在。”朱璟璇伸出手指,上面都是老茧,“以前很疼,现在不疼了。”
学了二胡就没时间玩了怎么办?朱璟璇瞪大眼睛说:“二胡就是我的玩具。我伤心的时候,无聊的时候,有二胡陪我玩,它是我最好的玩具!”
和朱璟璇自己找老师学二胡不同,同样13岁的刘玫妤是在学校学的。她就读的海华小学,民乐教育是一大特色。一年级学生都要选择一件乐器学习,接受启蒙教育。升入二年级,变成了小班教学。经过选拔,孩子们还可以加入民乐队。
以民乐为特色的中小学不止海华小学一家。在金山区山阳中学,特级教师吴永祥50年耕耘,带动了山阳镇民乐教育的普及。如今山阳镇3.5万人口,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会吹拉弹唱。
除了中小学,上海市16个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几乎都有民乐团。13岁的潘子鉴就是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民乐团一员,他在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获得少年组铜奖。他还学过钢琴和小提琴,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二胡。潘子鉴的妈妈韩晶晶说:“乐团每周都有训练,到了寒假暑假还有集训。集训时每天练8个小时,挺苦的。但孩子经常有演出机会,比赛也拿了不少奖,越来越自信了。”
在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副教授任华清看来,慢慢的变多孩子学二胡,离不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也离不开这些年上海中小学和各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民族音乐的大力普及。“很高兴看到慢慢的变多孩子通过民族乐器,将中国人的印记、民间传统文化的素养继承下去。”
专业还是业余?
许多从小学乐器的孩子,等到上了初中或高中,随着课业加重,就面临是否要放弃的抉择。花太多时间练琴,会不会落下功课?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评委、二胡演奏家邓伟民这些年教过100多个学生,他发现二胡学得好的孩子,一般数理化都不会差。“我常跟家长说,如果孩子二胡水平提高了,文化课下滑了,补课费我来出。学习乐器可以培养专注力,对细节的重视,会潜移默化帮助提升孩子的学习。”
参加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的孩子
学了多年二胡,比赛也拿了不少奖,要不要走专业道路?这也是许多家庭面临的纠结。刘玫妤的妈妈严语心和记者说,家庭成员已经为此开会讨论了很多次。“孩子喜欢,想要考专业的音乐学院,长大成为二胡老师,我也很支持。但她爸爸不是很支持,觉得这条路太辛苦,要学成也不容易。”
朱璟璇的家长似乎更加坚定,因为孩子对二胡到了近乎“痴迷”的状态。因为父母工作忙,71岁的外公刘棣仁陪外孙女学了五年二胡,被她的热情和毅力打动了。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练40分钟二胡再去上课。晚上回来有时做好功课已经深夜10点了,还要把琴拿出来练一会儿才肯睡。小小年纪的她拿了不少二胡奖项,潜力十足。刘棣仁说:“有专家说,我们孩子就是吃这口饭的。她非常喜欢二胡,每天谈论的都是二胡。而且她性格外向,敢拉,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在任华清所在的上海大学,既有二胡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少学数学、物理的学生拉得一手好琴。“学校民乐团里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二胡拉得非常好。拉得好不一定就要走专业道路,他们也能有其他更丰富的人生志向。”
要踏进专业门槛并不容易,邓伟民对那些有天赋和毅力的孩子的建议是:“不仅要学二胡技巧,更要多学习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拓展艺术视野。要成为艺术家,就要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增加自己艺术表达的内涵。”
到民间发现好苗子
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发起人、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汝艺发现,近年来为了考级而学二胡的现象越来越少。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在于招生政策的改变,只有部分学校在招收艺术特长生时可能会参考考级成绩,名额也非常少。另一个原因主要在于,慢慢的变多家长树立了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不再急功近利,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提升。
汝艺和部分获奖选手
然而,市场上一些培训机构中仍不乏以考级为卖点的,教学不规范、不严谨、不专业。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评委刘丽娟就发现,有一些孩子为了比赛,跌跌撞撞拉了难度很高的曲子,无论音准节奏还是对曲子的理解都没跟上,效果适得其反。邓伟民说,有的孩子考完十级后不到几个月,就不会拉琴了。“学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和家长都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
展演现场,许多家长都提到,要找到一个好的二胡老师太难了。二胡大师闵惠芬生前常常走到少年儿童当中表演、开讲座,努力推动青少年二胡人才的茁壮成长。汝艺说:“闵惠芬老师是中国二胡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我们也希望向她学习,为孩子们的成才提供帮助。”
选手上场前,场外老师帮忙调试二胡
为解决基础二胡教育优质师资缺乏的问题,汝艺在2016年把自己的二胡工作室开到了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将高校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这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首创。“学二胡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大家都希望在民间发现好苗子,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土壤,展现他们的天赋。”
参加首届上海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的孩子
作为一项公益展演,首届闵惠芬·青少年儿童二胡艺术展演将为获奖选手持续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未来,展演将集结全国各地二胡专家,为获奖者开设免费的大师班。今年还计划在江苏宜兴、闵惠芬的故乡,为获奖的孩子开一场小型演奏会,同时请专家“会诊”,探讨培养青少年二胡人才的方法和规律。汝艺希望,能有更多二胡专家关注青少年儿童的二胡教育,因为民族音乐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希望就在青少年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