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如何让孩子听话,很多家长都有类似这样的妙招:「孩子不听话,给一颗糖他就听话了。」
娃不肯收拾自己的玩具,答应给他一颗糖,立刻乖乖自己整理;
娃不肯好好吃饭,答应吃完给一颗巧克力,马上大口吃饭大碗喝汤。
在这样的诱惑下,孩子不仅不哭闹,还能自己主动穿衣吃饭、主动收拾玩具。简直不要太省心。
但只通过这样的物质奖励手段来让孩子听话,真的是一个好方法吗?
为啥糖果奖励
好像真的挺有效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下,为什么孩子一给糖,就会更听话。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作出某种行为,是会得到一些结果的。
某些结果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结果,但如果这个结果对自己有利的话, 就会起到促进作用,刺激人重复去做这个行为。
孩子也同样如此。
当孩子发现,只要自己做的事儿让妈妈满意,他就能获得一颗糖果,那么孩子就会重复这件事。
所以,在孩子 0~3 岁阶段,糖果奖励确实能让我们快速收获,一枚超级听话的「天使宝宝」。
可这只是完美的假象啊,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慢慢的变「贪心」,一颗糖果已经无法搞定孩子了。
孩子可能会要求两颗糖、三颗糖,甚至更多更高价值的物质奖励。
如果总是只给糖
很快就会失效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之前给糖不是挺有效的吗,为什么又会没用了呢?
早在 19 世纪 70 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爱德华 · 德西就用实验作出了类似的论证。
为了研究外部物质奖励对人的激励作用有多大,他做了个实验。
爱德华邀请了两组同龄的学生,一个 A 组一个 B 组,在不同的房间、相同的规定时间里,解答同样的难题。
整个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两组学生正常解题。
第二个阶段,爱德华告诉 A 组的学生,每答对一题就能领到 1 美元,但这个消息却没有告诉 B 组。
第三阶段,两组学生能够直接进行 10 分钟的自由活动。
研究人员把学生是否在休息时间依旧解题,来评价学生们对于解题喜爱度的评判标准。
结果他发现, 没有美元作为奖励的 B 组的学生,还会在休息时间继续解答难题,而获得奖励的 A 组同学,休息时解题的人就比较少。
这组实验说明,没有美元奖励刺激的 B 组,对解题的热情和喜爱,要远高于有奖励的 A 组。
这就是心理学有名的「德西效应」。
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人正在参与一项有挑战的,或者感兴趣的活动时,只给他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孩子原本在天然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吃饭、穿衣进行探索。现在却会由于外部因素,也就是「糖果奖励」的强势介入,让孩子的内部兴趣大幅度的降低。
吃饭、穿衣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取悦父母、得到奖励的事。
再加上爸爸和妈妈如果只顾着给糖果,却忽略了宝宝本身的行为、进步和成长。
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对于「穿衣服」「吃饭」本身的关注度会降低,他们的眼里关注的只有奖励。
没有糖果,就不听话。没有物质奖励,就不听话。
如果有一天不给糖果了,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糖果来得太多太频繁,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可能会逐渐失效。
这样一个时间段,就会需要父母提供更大的奖赏刺激,比如说玩具、比如说金钱等。
不给糖就哭,不给糖就捣乱,也会成为孩子反式要挟大人的新手段。
什么样的奖励
才是真正有效的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我知道,听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说。我也不想给糖,但是没辙啊,孩子不给糖就不听话啊。
其实,比起提前许诺物质奖励,还有一种更好的奖励方式,那就是给到孩子行为本身的鼓励和认可。
这也是「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去奖励孩子的内部动机。
比如,看到孩子自己尝试穿袜子时,在奖励他一颗糖果、一朵小红花之前,记得一定先告诉孩子:
「妈妈看到你刚才在努力尝试,把袜子套在了脚丫上,虽然有点困难,但最后你成功了,比起上一次你进步了很多。为了你的努力和进步,妈妈决定奖励你一颗糖果」
而不是简单敷衍一句「你真棒」就完事儿,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事先用一颗糖、一朵红花去要求他,「你自己穿袜子我就给你颗糖」。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可自己做的事情,真正地感受到事情本身的挑战性、趣味性。
简单来说,我们不管是要认可孩子还是奖励孩子,更多的是要给予孩子有效的精神奖励,比如说正确的夸赞和陪伴,让孩子拥有内在驱动力!
物质奖励的前提,是要先给孩子行为的肯定,让他是因为喜欢而继续,而不是为了糖果、小红花,为了取悦大人而继续。
激发、点燃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没什么,比让孩子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更值得的事情了,你说是吗?
策划:老丁
主播:鳕鱼
封面图片来自:站酷海洛创意
本文经由中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叶壮、育儿研究咨询师 汤维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