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冠肺炎疫情,增加了很多人的精神压力。中年女性身处其中,也无疑受到了诸多“冲击”。
连日来,记者正常采访发现,许多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疫情发生后,一开始她们要劝家人戴口罩、少出门,接着她们中的很多人冲去超市“囤菜”,然后回到家照顾孩子上网课……家庭中的大小事务,她们各种参与,同时勤勤恳恳地兼顾工作。
这段时间里,家庭大大小小的纷争矛盾,中年女性似乎总是首当其冲,她们也开始为各种事情焦虑。丈夫整天打游戏,孩子学习跟不上怎么办?复工后孩子一个人在家,能照顾好自己吗?
记者为此采访了5名中年女性,了解到她们面临的具体困惑和心理负担,并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上海市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冯强,针对这些女性的心理压力提出专业的疏导建议。
案例一:家长复工孩子没开学,担心8岁孩子独自在家照顾不好自己
刚刚过去的半个多月,38岁的冯佳一直都比较紧张。
复工后,她的家里只有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一人独处。8岁的小孩子,自己上网课、吃面包、热牛奶,这让做妈妈的很心酸,也很无奈。
冯佳很难受,这是女儿第一次一个人长时间在家,她担心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乔颖:38岁的冯佳女士忧心的这个现象其实平时也不少,在我们微信后台也好,热线来电也好,我也接听过这样的情况。
我给冯女士的第一条建议,适时去寻找帮助和支持。比如找亲朋好友、居委会,看看有没有可能提供帮助的人。现在居委会也有许多的家政志愿者团队,做得非常出色。
第二条建议,我们大家都知道把8岁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家长都会很担心。我建议冯女士在外界帮助无果的情形下,可以在家里放一个摄像头,出门前也和孩子讲好,每天几点、每隔多久,妈妈会跟你在摄像头前面说说话。尽管隔了屏幕,尽管不是面对面交流,孩子还是会知道,妈妈很关心自己。家长同时也可以打消自己的一些焦虑和紧张。
第三条建议,我希望冯女士回到家后和孩子多沟通,接触式地互动,陪孩子玩玩游戏。也可以告诉孩子,现在特殊时期,很多小朋友都跟你一样,在家要独立去做一些事情了。这件事情或许会是孩子成长经历上的一次学习和培训的课程,经过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上一个台阶。
冯强:能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保护,但事实上,家长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独自度过自己可能面对的困难。在冯女士的个案中,我们还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也许孩子各种事情处理得很好。我们大家都知道,适当的困难,孩子是可以凭他们自己度过的。我们有时候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面对一定的压力,有能力自己解决,而不是时刻都由爸爸和妈妈来代为解决。
案例二:一人照顾两个孩子又要完成工作,身心俱疲,要不要辞职?
45岁的陈慧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幼儿园。疫情期间,家政阿姨不能上门,父母在老家,身体也不太好。企业复工后,她丈夫已到单位上班,陈慧不得不申请了一段时间居家办公。
但这段时间,她要一边盯着读小学的儿子上网课做作业,一边要陪着读幼儿园的女儿,还要买菜烧饭,做家务,更要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感到身心俱疲。
前两天,陈慧又接到单位通知,下周起要去单位上班,但孩子们何时开学还没有明确日期。
她因此焦虑不安,常常睡不着觉,考虑要不要辞职。
乔颖:能理解陈女士的焦虑不安、身心疲惫的感觉。我们现在给几条建议。孩子上网课,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学习有仪式感,这样做才能够某些特定的程度避免孩子上课不认真,也减少自己的担心。在家里,陈女士也不妨和孩子们好好聊聊天,和孩子共同把家庭生活建设好。
每个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意识,不要放弃自己内在的生活,忙工作、忙家庭,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到自己。陈女士把自己的时间基本都给了家人和工作,独独没有分给自己,时间久了容易失去了自我,情绪低落。她应该想方设法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
冯强:疫情带给家庭是一系列的压力,包括患病压力、隔离在家的压力、对工作学习的压力,三重压力。而这些压力,时刻考验一个家庭的顺应性和弹性。所谓弹性,就是一个家庭在面对改变时如何调整,以达到稳定的状态。陈女士此刻面临是否需要辞职,我认为她需要综合考虑,和丈夫讨论,如果真的辞职,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
案例三:为生活忙工作,对家人疏于照顾,又担心孩子学习
42岁的黄菁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四个老人和一个8岁的儿子,每月花销不在少数。
“双方父母年纪都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经常要去医院。孩子的花销也很大,除了学费,还有各种培训班,还要考虑多攒点钱,万一以后需要花钱,不至于拿不出来。”黄菁说,因此她很努力地工作,经常加班,但又觉得忽略了父母和孩子,她感到难过。
这段时间孩子在家上网课,往往都是老人或爸爸陪伴,学习效果不是很好。黄菁很担心,等正式开学以后,孩子会不会跟不上学习进度?跟不上怎么办?
乔颖:每个人都有压力和焦虑的情绪,黄菁女士很努力工作的同时,应该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不要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中,应该有家庭生活,还应该有自己的放松时间。
建议黄女士和亲友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这也是一种宣泄和放松,彼此思想的碰撞往往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收获。关于经济问题,通常我们都倡导量入为出、开源节流。
关于孩子的教育,在家上网课我们有许多建议,比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在学习时间避免打扰孩子,让孩子在家学习也有仪式感。黄菁女士要学会“放手”,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在她无法更多参与孩子教育的时候,应该相信自己的家人,也相信孩子。
冯强:黄菁女士担心孩子问题,言下之意也许有两方面,也许对爱人辅导功课不放心,又或者对自己没能辅导很内疚。疫情带来的变化所有人都要去面对,包括孩子要网上学习。她应该想到,孩子会不会焦虑,孩子的学习是否真的受一定的影响?目前来看,在黄女士身上反映了她对自己的状态和家里的情况都有些焦虑情绪。
案例四:在家“闷”久了彼此看不惯,要不要离婚?
疫情前期大多数人都在家里“闷”着,一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激化了,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
32岁的唐依说,她儿子3岁,以往都是老人住过来帮忙,这次由于疫情,老人回老家过年后没办法返回上海,于是他们一家三口待在一起。但她没想到,夫妻间的矛盾多起来。
唐依受不了丈夫永远追剧、打游戏、刷抖音,什么事情都不做。她一个人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唐依说,吵得凶的时候她想离婚了,感觉自己憋屈,很难受。
乔颖:现在很多人像唐女士一样宅在家的时间长,夫妻之间的物理距离拉近,心灵的碰撞也多起来。以前没有关注到对方一些缺点,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关注到,现在也开始关注到了,这很正常。
我认为夫妻要坐下来好好地聊一聊,每个家庭都有矛盾,一定不要避讳,把它合理地总结和解决。在问题面前,如果两个人都能够同时变化的话,那就会形成和谐共振的好的趋势。针对唐女士,她和丈夫应该交流如何照顾孩子,丈夫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唐女士自己能承受的情况又是什么,在交流中彼此透底。
要不要离婚?在异常的状态(疫情时期)下,我建议不要太快去做重大决定。
完全冷静下来后,要不要离婚,要不要分手,我建议双方在稳定的情绪中做一个数学题:你和你的爱人在一起,一加一是不是大于二?如果大于二,你们在这段感情当中都有付出、委屈,但是你们获得的东西更多。如果是一加一小于二,那必定有一个人得到的比他付出的要少。这时如果双方还是想往好的方向发展,需要共同分析原因,让彼此的付出和获得更加平衡。
最后,如果一加一小于一,那么很简单了,两个人都在付出,得到的都越来越少、付出的慢慢的变多。这样一个时间段请你们慎重考虑,这段爱情、婚姻要延续下去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冯强:疫情让夫妻生活的时间更久,彼此暴露的问题也更明朗,冲突增加。唐女士的情况,是她对爱人不顾家务等情形产生意见。这时候,我认为夫妻之间要心平气和地讨论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以吵架、发脾气的方式。
谈到离婚,也许这是一个充分思考的理性决定,也许只是冲动的产物。在做这个对个人而言很重要的决定之前,彼此要有一个心平气和深度沟通理性决策的过程。
案例五:全职妈妈和孩子待久了,矛盾升级大打出手
45岁的邵颖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为了全身心陪伴孩子,她在两年前辞职成为全职妈妈。但疫情以来,孩子都在家,不去学校,他们之间也产生问题。
“两个孩子没有一个省心的,上网课要用到iPad或手机,她们不仅不好好上课,还偷偷玩游戏,上qq聊天,经常玩很久,被发现以后还会各种狡辩。”邵颖说,火气大的时候她甚至会打骂孩子,而孩子竟然也还手。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在激化家里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前两天,她和丈夫提到离婚,想要自己一个人过日子。“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了?”邵颖对自己产生怀疑。
乔颖:首先,我认为作为妈妈对孩子不能粗暴,过度责骂甚至打骂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还会成为反面的示范。孩子不认真学习,家长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上面也提到,在家孩子不爱上课,家长可以尝试营造一些类似在学校上课的仪式感,设定奖励机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
至于邵女士和老公及其他家人的矛盾,我认为还是不要太草率做决定,特殊时期产生的矛盾,不适合做离婚这种重大决定。不妨先冷静一段时间,彼此有一段放松的时间,充分交流和沟通,之后再决定。
冯强:妈妈和孩子的这个冲突,本质上是父母应当如何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这是父母的必修课。
长期共处,如果妈妈和孩子都是比较强势的性格,彼此的矛盾比较强,这时候父母应该想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自主性需要得到尊重,同时,父母的权威也需要得到巩固。
所以对于和青春期孩子共处的妈妈,其实不是妈妈的心理问题,而是妈妈没有找到对待青春期孩子的一个有效方式。我认为爸爸和妈妈需要合作,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对一些小问题,还需要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在尊重孩子自我和维护父母权威方面达到平衡。
(为保护隐私,文中受访中年女性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