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热点预测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二、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需要注意的几点(上岸必看)
三、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技巧
四、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第一名笔记
五、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
六、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慢慢的变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育明教育咨询师通过对全国200多所MPA历年复试真题的分析发现,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育明教育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产业政策争论,包括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制造2025》、自主创新等问题。
2. 垃圾分类,涉及政策评估、方案执行、政策工具等问题。
3. 放管服改革所涉及的政府相关理论。
4. 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5. 政府的财政职能,涉及减税降费、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经济稳定发展职能等。
6. 住房相关问题。
7.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比如环保一刀切问题等。
8. 政策修订等问题,比如霍尔果斯避税天堂问题。
9. 政府改革最新的趋势等问题。
10.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相关问题。
11. 土地财政、税制改革等问题
12. 政府改革相关问题
13. 政府管理最新前沿理论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需要注意的几点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慢慢的升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有很大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我们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我们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育明教育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如何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育明教育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育明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能够最终靠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育明教育辅导机构,都可以。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范围及参考书
2. MPA复试资料撰写、个人陈述指导
3.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4.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政策科学
5. MPA复试专业课基础知识:研究方法
6. 全国100所院校MPA复试面试真题解析:1000题
7. MPA复试面试技巧
8. MPA复试政治笔试范围及答题技巧
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答题技巧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一般答100字左右,在A4纸上约3行,每行30-40字。
(2)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做简述。第三,总结,可以作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2.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查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能够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条,每条150-200字。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3.论述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论述题在考研专业课中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考查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也可以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格外的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我们育明考研专业课讲授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论述题三步走答题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一,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概念,要阐释清楚;论述题中重要的理论要点要罗列到位。这些是可以在书本上直接找到的,是得分点,也是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点。第二,要分析目前所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个部分,基本能够最终靠对课本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总结而成。第三,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3)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回答的视角要广,不要拘泥于一两个点。
第二,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肯定要有条理性,但是条数不宜过多,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如果试卷中有3道(一般不会更多)论述题,你可以答800-1000字,如果有两道,你可以答1000-1200字左右。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同时往往是概括性最强、最难回答的题型。建议采用“总分总”结构,即前后是起始和总结的套话,中间是要点,要点部分采用4×300(2×150)模式,即分4大条,每条300字,每条又分两小点,每点150字。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笔记(部分)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近发展:网络模式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表现:
①准层级大幅度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政府间的直接联系。
②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心城市: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a.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副省级市在政府行政体系中的地位, 而且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城市政府的关系:经济管理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直接的。但在行政指导和监督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间接的,须通过省政府。所以中央、省、副省级市三者由单一垂直的领导关系变为不等边的三角关系。
b.“市管县”体制的影响。“市管县”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管辖的县,其实质是,一方面把一级城市政府 变为辖县的一般政府,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结果。
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地市合并型”。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辖地级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合并,用市政府取代原来的 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二是“升级合并型”。将一般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三是“县改市型”。将新设的县 改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目的:①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城乡分治走向城乡合治。 ②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促使城市行政区与城市经济区保持一致。
积极意义:①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的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的城市化。 ②在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的联系,使市、县两级政府的职能都有所扩展。
对等级制的影响:①辖县市政府职权的扩大与独立性的明显加强,对省政府的利益和管理权限形成了挑战。 ②“市管县”体制使县与市的关系由平等变成隶属。
(2)地方分权改革。
①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放权让利”。
a.在财政权力方面,逐步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分税制。
b.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中央将其下放到地方政府。
②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领导体制。
(3)横向联系的扩展。
改革前,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追求地区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①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②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西南协调会、金三角区。
③地方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a.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b.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格局由一对一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的博弈为主。
【考点8】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要求政府压缩层级,分散决策权力。
②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推动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2)我国政府间关系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①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有步骤地向三级制乃至二级制过渡
②地方的合理分权——财政、人事以及事务管理权限
③加强横向合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的解决
【考点9】走向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网络模式的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特征,是中国政府关系的未来走势。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间的组织结构将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其次,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项以来走向相互依赖。
最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方式和领域都将向纵深发展。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真题回忆
名词解释
1.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IGR【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2016年、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厦门大学;2014年南京大学)
政府间关系,又称府际关系、IGR,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多层次、多主体、网络状和动态性等特征。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
(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 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
(2)地方自治模式:①强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权与自主治理。 ②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
(3)网络模式:网络是一种组织互动模式的研究工具,用以研究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2.地方自治模式
地方自治模式是一种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定性作用),这一模式源自世界性的地方分权潮流,是对传统中央控制模式的一种批判,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
这一模式是指中央政府从公共领域的退缩,强调高度的地方分权和自主治理。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的一种模式。在地方自治模式中的政策成功应该是确保地方政府拥有必需的政策自主权、资源及自治权。
3.拉焦尔模式(2015年河北大学;2014年南京师范大学)
要求:第一段先介绍提出者(拉焦尔),再揭示分类:将下方表格转化成三段文字形式作答
政治式分权
行政式分权
行政权转让
定义
中央当局和与中央当局不存在优劣关系的地方政体之间的权限分离
中央当局和与中央当局存在优劣关系的地方政体之间的权限分离
向从属中央当局的机关转让中央当局拥有的部分权限
地方政体的权限司法基础
宪法
中央当局
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与中央当局的关系
对等
地方政体有时从属中央当局
地方机关完全从属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的财政
自主财政
有部分自主权
财政上依靠中央当局
地方政体的地位
对中央当局而言是独立的政体
拥有某种程度的自治,是中央政府的创造物
中央政府的派生机构
地方政治领导人的选择方法
选举
选举或任命
任命
注意:本章考点、难点归纳部分的考点4西方政府间关系模式中的另外几个名词作为相关名词解释准备。
简答题→论述题
1.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常考:网络模式的特征(2015年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暨南大学;2008年对外经贸大学)
网络是一种组织互动模式的研究工具,用以研究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网络的基本内容:
(1)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2)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3)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网络模式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政府间网络是由多样化的行动者组成的,包括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行动者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占据终极性垄断地位的行动者。每个行动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彼此间不可替代。
(2)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相互依赖是网络组织的本质特征。在政府间网络中,各个政府之间彼此依赖是因为它们需要彼此的资源以获取各自的目标。在相互依赖的情境中,行动者主要是通过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这两种方式来寻找互惠的解决方案,获取各自的目标。
(3)策略活动与合作——以相互依赖为前提,使障碍最小化。
策略活动的展开以相互依赖为前提。在相互依赖的网络世界中,目标的取得需要相关各方的互动与调适,因此行动者会进行识别,并主动联系那些掌握着与目标实现有关的资源的相关各方。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2.在等级控制模式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特征(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对外经贸大学)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间关系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政府间的结合构造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
层级化是指各级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从上到下保持一定的数额,采取层级控制管理,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管理范围逐渐缩小。政府间的层级隶属关系突出地体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关系上。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关和附属物,成为中央计划的执行者。
(2)在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
中央高度集权与计划经济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计划经济下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都决定了中央政府至高无上的地位。
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 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做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等级控制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以纵向的上下级关系为主,地方政府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横向联系。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阻隔不可避免: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3.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来走势/趋势(2016年湘潭大学;2013年对外经贸大学)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来走势为: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表现:
①准层级大幅度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政府间的直接联系。
②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心城市: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
a.计划单列的实行及副省级市的确立,对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副省级市在政府行政体系中的地位, 而且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城市政府的关系:经济管理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直接的。但在行政指导和监督上,中央与副省级市的关系是间接的,须通过省政府。所以中央、省、副省级市三者由单一垂直的领导关系变为不等边的三角关系。
b.“市管县”体制的影响。“市管县”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管辖的县,其实质是,一方面把一级城市政府 变为辖县的一般政府,同时又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的一级政权,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和行政一体化的两个过程同步进行的结果。
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地市合并型”。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辖地级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合并,用市政府取代原来的 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二是“升级合并型”。将一般的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三是“县改市型”。将新设的县 改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
MPA公共管理考研复试答题模板
其实,考研专业课和考研英语作文一样,都是有模板可循的。
一、有关政府改革考题的答题模板
比如“大部制改革”的措施、如何构建“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无缝隙政府”。如果考题涉及政府及其官员存在的一些问题,考生就可以套用此模板。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2.下放权力,转变管理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共同治理。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择、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4.增加专家学者以及群众的参与决策渠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5.利用现代化、市场化管理方法,加强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率。6.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答题“三段论”
对某句话的“评析”,对某一个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等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建议考生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第一,是什么,即以上材料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文章中反映了哪些行政管理的现象和理论。
第二,为什么,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或行政问题出现的原因。考研提供的材料,一定是要说明某一个问题,那么既然有问题就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第三,怎么样,即针对以上的原因,今后应该怎么做。至于怎么做这个方面,可以套用上面的模板。
1.4 公共行政学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是什么”,即对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对象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怎么样”,即我们的研究对象——政府,是如何做事情的。
第三部分,“约束”,即对我们的对象——政府的行为,进行制约,使之不对私权产生侵犯。即当前政府反腐措施。
第四部分,“改革”,即对当前政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完善。
不但四个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第一章,绪论:讲解近100多年行政学发展历程及理论积淀。即回顾过去。
第二章,行政职能:之所以把“行政职能”放在第二章,是因为我们这门学科产生的目的就为了研究如何让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所以,本章是整本书的核心。此外,考生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行政管理学这门学科在1887年才诞生,之前却没有存在。而政治学、企业管理等却早就有了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在17、18世纪之前,西方一直倡导的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即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所以,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很小,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研究它的必要性。但是,伴随着西方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事务慢慢的变多,但是立法机构等无力处理这些事务,所以政府就被推到了幕前。并且政府的作用慢慢的变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此过程中,政府逐步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样一个时间段,就有人提出是时候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政府了。
第三章,行政权力:中国有一个词叫作“职权”,有“职”却无“权”,则政府及其官员就无法切实履行它的职能。因此,第三章必须是行政权力,它是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保障。
第四章,行政领导:从第三章“行政权力”到第四章“行政领导”属于行政权力的人格化。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有赋予人之后,才具有人格,才能为民服务。而被赋予的这个人,就是所谓的领导,即行政领导。在权力与人结合以后,腐败也开始了。
第五章,行政组织:在权力与人结合产生了行政领导之后,光靠领导自身没法一个人亲力亲为,必须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构建自己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行政组织。
第六章:人事行政:在“行政领导”构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之后,就需要对组织中的人进行激励和管理,即人事行政,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每个组织的气氛、工作能力不同,其关键就是对组织的激励和管理。
第七章:行政决策:在“行政领导”通过“人事行政”对“行政组织”中的人充分激励和调动之后,政府就要开始做事情了,就要开始履行其“行政职能”了。那么,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呢,就是制定决策,颁布政策,即为“行政决策”。
第八章:行政执行:政府作出“行政决策”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要去执行,即为“行政执行”。正如考生自己在作出报考北京大学或者南京大学或者北航或者湖大或者川大或者北师大等之后,不能就开始无所事事,每天埋头“吃饭、睡觉、打豆豆”,我们一定要去制订考研计划,必须去每天不断地学习和落实学习任务。
第九章:行政方法:无论是考研,还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都必须讲究方法,在“行政执行”中不讲究方法,只能让自己走弯路,耽误时间。
第十章:行政效率:我们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方法”其目的就为了实现“行政效率”。正如,每年有几百上千人在育明教育参加考研、考博及公务员、四六级的培训,其目的也就为了寻求“行政方法”,达到“行政效率”的目的。
第十一章:机关管理: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一,除了“行政方法”,还必须有后勤管理保证日常管理。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这个是实现“行政效率”的保障之二,除了“行政方法”和“机关管理”,还需要有财政的支持,毕竟大家不能空着肚子工作。
第十三章:行政行为:从第三部分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对政府之前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在对政府约束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政府的一言一行,也就是“行政行为”,唯此,才能更好地约束政府。
第十四章:依法行政:即“有法可依”,在我们了解了“行政行为”之后,就要开始制定法律、法规对行政、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做到有法可依。
第十五章:法制行政:即“有法必依”,制定法律之后,必须有人监督,没有人监督,则法律就会形同虚设。因此法制行政实际上的意思就是监督的意思。
第十六章:行政责任:即“违法必究”,在官员违反了法律之后,就必须承担责任。“依法行政”、“法制行政”、“行政责任”三个部分属于对政府官员的外部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行政伦理:属于官员内部监督体系,力求通过个人品德的塑造、职业道德等对官员形成内在的约束。
第十八章:政府能力:在我们前三个部分,共十七章的努力下,我们要检测一下政府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政府能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结果发现,政府能力还是存在问题的,政府的职能还是没法得到更好地履行,甚至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可能会手足无措。怎么办呢?就需要进入下一个环节——行政改革。
第十九章:行政改革:在政府能力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时候,在政府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的时候,就必须进行及时的改革,但是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十多次的改革,直至当前政府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也是面临着重重阻力。那么如何拯救我们的政府呢?
第二十章: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背景:既然我国历次改革都面临着问题,那么我们大家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改革经验和理论。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没法适应我国的改革环境,所以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经过上述的分析,大家要记住,无论看什么书,都务必要掌握作者写作的框架。只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以及弥补很多考生因为跨专业而产生的问题,并且对于考生回答简答题和论述题大有裨益。
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行政管理考研研究室经历8年的研究,对全国近100多本行政管理书籍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形成了一整套的复习方法、复习策略以及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这也是怎么回事育明教育考研辅导通过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本书另有录制的视频课程,也欢迎广大考生到育明教育订购!
导师信息:
金燕华,男,汉族,1967年2月生,江苏苏州人,1989年8月参加工作,2003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CPA)、注册资产评估师(CPV)、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
一、教育背景: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本科学习,获学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9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会计学方向)硕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会计学方向)博士学位。
二、工作经历:
1989年至今,北京化工大学教师;2000年至2003年任北京化大产业集团财务总监;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任北京化大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北京市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批资深会员;北京市内部审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审计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资深会员;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员;《财务与会计》杂志特约撰稿人。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三、研究方向:
从事公共组织评价、养老保险、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长期资金市场与公司理财、会计准则国际比较、职业球员资源会计、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研究。
四、著作:
在《中国行政管理》、《经济评论》、《财务与会计》、《税务与经济》、《商业研究》、《财会月刊》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适应新环境,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获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审计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关于现金流量表几个问题的新理解》获《财务与会计》2003年度优秀文章二等奖。主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教材。
五、获得荣誉:
2006年7月获校第九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2007年6月获北京市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教案奖;2007年6月获北京市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A组三等奖。2006年6月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北京市特等奖;2006年10月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国家银奖;2008年6月指导学生参加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北京市二等奖;2012年6月指导公共管理系学生参加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北京市银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