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边吃那边看”:小学生错峰吃饭不在方式在作用 | 新京报快评
常态化疫情防控,并不是一味地“ 越严越好”,更不是方式主义的“为严而严”,而是要有清晰的意图性和实效性。
▲图片来源于微博
文 | 张贵峰
近来,一段“小学生错峰吃饭”的视频火了。视频中,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个吃饭,一个戴着口罩坐在一边看着。网友纷繁戏弄“这画面太残暴”。
一半学生高兴吃饭,另一半学生则在一旁安坐,看着“流口水”……这样的“小学生错峰吃饭”局面,着实诙谐。
从疫情防控视点看,如此这般的“错峰吃饭”,实际上底子起不到什么防控作用——尽管吃饭“错峰”,但一切的学生事实上仍处于一种密切接触的集合状况,并没有因“错峰”而摆开相应的交际间隔。
而相关校园之所以要采纳比如“错峰吃饭”这样的办法,底子意图和初衷,无疑是完成“防止密切接触”、“坚持恰当的交际间隔”的疫情防控要求。但实际作用明显南辕北辙。
尽管针对“小学生错峰吃饭”,涉事方已给出了解说——“由于降温,那一半暂时取消了户外活动,回教室等候”,但这样的解说,恐怕仍难以证明“错峰吃饭”的合理性。
一方面,尽管遇到暂时天气情况,校园方面可彻底将另一半学生安排到其他地方,而不是跟吃饭的学生坐在一同。
另一方面,即便是正常的“错峰”,事实上仍很难真实彻底做到保证学生在校园期间“防止密切接触”。
比较吃饭,在上课上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彼此密切接触的时刻和时机明显更长、更多,单凭一个简略孤立的“错峰吃饭”,必然很难全面充沛完成“错峰”的防疫初衷,乃至不免沦为一种流于外表、缺少实效的“错峰方式主义”。
所以,假如疫情防控只是局限于“错峰吃饭”这一项,而在其他方面没有采纳更有用的防控办法,“错峰吃饭”的价值百科或许微乎其微。更何况“这边吃那边看”式的“错峰吃饭”就更没有一点作用了。
诚如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的,要“及时采纳更有清晰的意图性和实效性的防控办法”,这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其实并不是要一味地寻求方式主义的“为严而严”,而是要保证相关防控办法,更有清晰的意图性和实效性,要以发生实际作用为意图。
有鉴于此,像“小学生错峰吃饭”这类看似严厉,事实上并无本质含义的做法,应该得到及时纠正。其他地方也宜以此为鉴。
□张贵峰(媒体人)
修改:井彩霞 实习生:张晓雨 校正:翟永军
责任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