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方式,是我国医学界特有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且也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肯定。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正确的运用中西药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结合”不当的中西药,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导致医源性疾病。下面介绍几种不能同用的中西药。
1.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某些抗生素不能同用。石膏、珍珠母、磁石等中药含金属离子以及含有此类药物的中成药不能与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联合应用,否则会在胃肠道形成不溶性盐类和络合物而失效。如必须联用,其相隔时间以3~4小时为宜。
2.含钙的中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能同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结合,若与含钙中药联用,会增加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含钙中药有龙骨、牡蛎、海螵蛸、鹿角、枸杞等。
3.含有机酸的中药与碳酸氢钠(小苏打)不能同用。确切地说,是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五味子、金樱子、山茱萸等,以及由它们参与配伍制成的中成药,不能与磺胺药和小苏打同服。因为服磺胺药需同时服用小苏打碱化尿液,以防止磺胺药代谢产物在尿中析出沉淀形成尿道结石,而有机酸可以对抗小苏打碱化尿液的作用,从而增加磺胺药对肾脏的毒性。
4.茵陈与氯霉素不能同用。茵陈是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病患者的常用中药,但它对氯霉素的抗菌效应有拮抗作用,可降低甚至抵消氯霉素的疗效。因此,这两者不要同用。
5.含鞣质的中药与酶类西药不能同用。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酶类西药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道活动,增进食欲。地榆、石榴皮、五倍子、老鹳草及其制剂中的鞣质,可与酶类药物的酰胺键或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使酶降低疗效或失效。
6.含砷的中药与酶类西药不能同用。硫磺、雄黄及其制剂中的砷,可以与酶的氨基酸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形成不溶性沉淀,从而抑制酶的活性,降低酶的生物利用度,减低疗效。
7.大黄及煅炭类中药与酶类西药不能同用。大黄、血余炭、荷叶炭、地榆炭、煅蛤壳、煅瓦楞子等,能吸附酶类,削弱其促进消化的作用。
8.甘草、鹿茸与降血糖西药不能同用。甘草的分子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因而有类似的作用,鹿茸也有同样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肝糖原,升高血糖,与甲苯磺丁脲、苯乙双胍(降糖灵)等等降血糖药物在药理作用上是相对抗的。所以,合用甘草、鹿茸,会降低这些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到医院看病看似很简单,但是却也隐藏着很多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影响诊断的结果,对治疗疾病造成不好的影响。由于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上班时间总是忙忙碌碌的,有时候检查前的一些细小指导可能会忘记告诉病人。所以,我们总结各科专家经验,叮嘱你检查前要注意的8件事。
1.量血压前放松3分钟
匆忙看医生或挤公交后立即看医生,都会导致收缩压升高约20毫米汞柱。建议安静地坐下,翻翻杂志、做深呼吸,尽量不要喝咖啡。
2.胆固醇血检前几天不要吃面食
即便检查前禁食一夜,3天前摄入的高淀粉或高脂肪食物也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影响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检查结果。另外,最好别在大吃大喝饮食无度的节假日之后,检查血胆固醇水平。
3.肠镜检查最好约在上午
早晨做肠镜,息肉发现率更高。为了减轻灌肠痛苦,最好请医生使用“低剂量”洗液。检查前夜及检查前几小时两次服用泻药,效果更好。
4.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前不要喝东西
做核磁检查前至少1小时不宜喝饮料(特别是咖啡)。该检查本身就会造成紧张尿多,如果喝了太多东西,可能造成检查中断。
5.乳房X光检查选择月经周期开始时
因为激素变化会增加乳房敏感度。检查时不要使用影响检查结果的除臭剂、化妆品、乳膏及香水等。
6.皮肤癌筛查检测前擦净指甲油
比如肢端雀斑性黑色素瘤往往发生于指甲下。涂抹指甲油后,医生无法识别出指甲下的色素沉淀,因而错过最佳治疗期。
7.子宫颈抹片检查前使用润滑剂两周
由于更年期妇女或阴道干涩的病人检查时痛苦更大,建议检查前2周每周使用3次阴道润滑剂。检查前3天停止使用,以避免干扰检查结果。
8.阴道镜检查最好要求局麻
目的是减轻检查不适感。检查后,至少1周内应禁止同房或使用卫生棉,需垫几天卫生巾以防检查后正常的少量出血。
相关问答
测血糖只能扎手指吗
问:我是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天天测血糖,现在10个手指已经扎得像马蜂窝了。这可怎么办?还能扎别的地方吗?
答:测血糖不一定每天测好多次。在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可以增加检测次数,如空腹、三餐后、夜间等时间点;在病情平稳的时候,一周可以只抽出一天来测。
另外,如果检测次数不能减少,扎手指明显不适,可以选用那种能在前臂、手心等处取血的血糖仪。
白血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无自制能力地弥漫增生,浸润各种组织产生不同的症状。那么从中医角度如何看白血病呢?
国外自1845年起开始认识白血病,至今虽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苯、氯霉素、某些农药中毒)等有关。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西医采用联合化疗方法诱导缓解,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死亡率3~4/10万,预后较差。
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
现代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文章不多,仅23篇,且多数属个案治疗经验。多数的临床经验总结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来的。70年代中,从中药中提取出的靛玉红、三尖杉脂碱等,经临床验证,对白血病疗效良好,是我国发现的治白血病良药,提示开发应用中医药对玫克白血病具有广阔的前景。80年代报道病例数不断增多,至1990年为止,国内期刊共发表了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个案50多篇)。据粗略统计,报道的总病例数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对白血病的病因调查研究和中医学探讨,从细胞动力学、免疫学指标、动物实验对照治疗和辨证分型与血象、骨髓及血、尿环核苷酸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讨中医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有人系统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特点,认为脉象的变化与疾病性质、感邪轻重和正气盛衰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诊治白血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临床应用来看,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两方面的倾向:?是根据已知中药对白血病具有明确的疗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二是利用中药具有调整机体偏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药为辅,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据观察,中西药合用,疗效一般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故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气功、针灸、中成药治疗本病的零星报道。
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如何使治疗方案、疗效标准趋于统一、稳定,减少组方用药的随意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除必要的文献研究总结外,还需要临床进一步作药物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及剂型改革等等。
中医通过40年左右的经验积累,加之病因学的调查,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精气内虚素体虚弱或长期偏食、早婚、多次妊娠等因素致精血失守,损伤肾气,不能主骨生髓移精于脏腑,以致精气内虚,而成虚劳之体。
温毒内伏温毒之邪,侵犯人体,邪热壅盛,耗气伤血,正邪交争,中肾伤髓,导致耗阴夺精,阴损及阳,最终造成阴阳两竭。
七晴所伤情志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血失和及阴阳失调,从而造成机体的抗邪能力降低。另外,情志因素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对已确诊的白血病患者可能造成第二次精神创伤,使病情加剧恶化。
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大致有因虚致病、因病致虚、虚实夹杂三种,尤其是虚劳和温毒之邪,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此外,血运不畅,瘀阻脉络,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