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病名。痈疽之腐骨,或死骨从疮口出者,出《肘后救卒方》卷五。又名骨痈、贴骨痈、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
[诊断]
好发于2—10岁的男孩。多发于四肢长骨,发病部位以胫骨为主,其次为股骨、肱骨、桡骨。
发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一40℃,口干,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之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如发生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觉察,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大约在发病后3—4周化脓,此时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脓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则成窦道。患处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及粗糙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附骨疽。此后常反复发作,流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愈,窦口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以及色素沉着。窦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块,也可能是数小块,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须待死骨排出,疮口方可愈合。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高达30X1旷几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一90%,血沉加快,血液细菌培养常为阳性。99m锝—MDP、‘?镓骨显像对早期诊断本病有帮助。X线摄片常在发病2周左右在于骺端显示有模糊区和明显的骨膜反应,并可见囊肿状的软组织阴影,数周后可有骨质破坏影象,周围骨萎缩,死骨和空壳形成,以后可见硬化的死骨阴影。CT检查较X线检查可明显提早发现病灶,并可清楚地显示软组织的变化,可明确炎症位置。
[鉴别诊断]
一、流注发于肌肉深部,并不附筋着骨;具有一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溃后一般不会损骨,故病程较短,愈合较快。
二、流痰好发于骨关节间;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迟缓,约6个月至一年以上;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常可造成残废。
口腔溃疡是秋季的常见病,秋季天气干燥,口腔溃疡容易发生,预防口腔溃疡成为这个季节关注的问题,那么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大家了解,这对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很有帮助。
口腔溃疡虽然是小病,却让不少人烦恼不已。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而现代医学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首先与免疫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贫血、偏食、消化不良、腹泻、发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月经周期改变等现象的频繁出现,也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
预防口腔溃疡需注意口腔卫生,每次进食后,可用食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也可用药物漱口液,防止因食物残渣加重继发感染。此外,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关键。“多吃水果、蔬菜”之所以成为治疗口腔溃疡的金科玉律,就是因为维生素缺乏容易导致口腔溃疡,而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通常是体内的维生素A、B缺乏引起了口腔溃疡,因此有时需要着重补充,而不是吃一些果蔬就能达到目的。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少食辛辣食物和过冷过热食物。
另外,安排好工作与休息,劳逸结合等都会减少口腔溃疡的发病机会。应尽量避免服用抗生素、润喉糖等产品,因为大量的冰片及薄荷脑极易损伤口腔黏膜和胃黏膜,还会抑制口腔及咽喉内正常菌群的生长,扰乱口腔的内环境,造成菌群失调,使本来不致病的细菌乘虚作乱,导致疾病更加严重。
最近医学界经过临床及免疫学研究,已确定其病原为病毒感染,而导致口腔溃疡的两种病毒分别为人类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研究发现,这类病毒属于原发性病毒,被感染后即存在体内,并在细胞核中繁殖。医学研究也指出:感冒病毒会激活潜伏在体内的病毒。
口腔溃疡不是大病,但是病人很痛苦。口腔时呈针刺样、烧灼样疼。遇进食、喝水等刺激时加重。治好后过一段时间可复发,有迁延不愈的特点。
口腔溃疡过去总被认为是上火、火大的缘故。最近医学界经过临床及免疫学研究,已确定其病原为病毒感染,而导致口腔溃疡的两种病毒分别为人类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一旦感冒,情绪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劳累,情志刺激,心烦恼怒生气后,身体疲倦或精力不足,免疫力差时,病毒就会发作。
研究发现,这类病毒属于原发性病毒,被感染后即存在体内,并在细胞核中繁殖。医学研究也指出:感冒病毒会激活潜伏在体内的病毒。换言之,当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时,这些病毒会特别活跃,溃疡也会明显恶化,并有便秘、口臭等伴随现象。
一般人认为,口腔溃疡会在7天至10天内痊愈。问题是,许多病人的病情往往反反复复,时好时坏。
中医治疗,注重人的整体调理,应用清热解毒、抗毒祛邪的方法,给予金银花、连翘各30克,桑叶、黄芩各15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蒲公英、白芨、菊花各20克,云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溃疡散口服。